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维也纳之春 从教堂到皇宫的古典盛宴

大教堂的历史可追溯至1137年,当时奥地利藩侯利奥波德四世(Leopold IV)与帕绍主教雷金马尔(Reginmar)签订了《毛特恩协议》。(沈台兴提供)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25年04月08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台湾台北报导)“我一生与精密运算和销售为伍,但这次,我想把时间交给静止的古典。”从科技业副总经理退休后,沈台兴选择以一趟深度欧洲之旅,作为与职涯告别的仪式。而维也纳,在他眼中,既不是观光热点清单上的例行项目,也不是匆促行程中的插曲,它是历史的深呼吸,是文明低语的乐章。

维也纳之春。(沈台兴提供)

在这座音乐与文化交织的城市里,沈台兴用镜头捕捉了维也纳春日的肌理——从哥德式教堂高耸入云的尖塔,到皇室宫廷中的水晶吊灯与红绒椅,每一幕,都仿佛是一部静止的史诗。

沈台兴用镜头捕捉了维也纳春日的肌理——从哥德式教堂高耸入云的尖塔。(沈台兴提供)
熊布朗皇室宫廷中的水晶吊灯与红绒椅。(沈台兴提供)

光影中的信仰:圣史蒂芬大教堂

维也纳的圣史蒂芬大教堂(Stephansdom)是奥地利最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使其成为维也纳的象征。​

历史沿革:

起源与早期建设(12世纪): 大教堂的历史可追溯至1137年,当时奥地利藩侯利奥波德四世(Leopold IV)与帕绍主教雷金马尔(Reginmar)签订了《毛特恩协议》(Exchange of Mautern),决定在维也纳城墙外兴建一座教堂。​1147年,第一座教堂建成并举行了部分祝圣仪式。​重建与扩建(13世纪): 1258年,一场大火摧毁了原始建筑,仅剩下部分石墙。随后,教堂在现存的两座塔楼基础上重建,并于1263年重新祝圣。
哥德式改造(14至15世纪): 在哈布斯堡王朝的支持下,教堂进行了大规模的哥德式扩建。1359年,奥地利公爵鲁道夫四世(Rudolf IV)奠定了南塔的基石,该塔于1433年完工,高达136.4米,成为当时欧洲最高的塔楼之一。 近代修复(20世纪):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教堂遭受严重损坏。战后,经过多年的修复,于1952年全面重新开放,成为维也纳重建的象征。

建筑特色:

南塔(Südturm): 高136.4米,是教堂最显着的特征之一。塔内共有13口钟,其中最著名的是“普莫林钟”(Pummerin),位于68米高的北塔内,是欧洲第二大自由摆动的钟。

北塔(Nordturm): 原计划与南塔等高,但因财政和建筑风格的变迁,最终仅建至68米高,并以文艺复兴风格的圆顶封顶。

彩色屋顶: 教堂的屋顶由约23万片彩色琉璃瓦组成,拼贴出奥地利帝国的双头鹰和维也纳市徽,成为城市天际线中的亮点。

异教徒塔(Heidenturme):西侧的两座塔楼,高约65米,据说是利用古罗马遗迹的石材建造而成,因此得名。

文化意义:

圣史蒂芬大教堂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维也纳市民心中的象征。​莫札特的婚礼曾在此举行,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也与之相关。​其壮丽的建筑和悠久的历史,使其成为游客必访之地,见证了维也纳数个世纪的变迁与发展。​

光影中的信仰:圣史蒂芬大教堂。(沈台兴提供)
圣史蒂芬大教堂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维也纳市民心中的象征,莫札特的婚礼曾在此举行。(沈台兴提供)

皇室的细语:熊布朗皇宫的私密时光

沈台兴镜头里最具时间深度的画面,莫过于熊布朗皇宫内部。他走入昔日王朝的私室,一一纪录那些沾染着权力与孤寂气息的房间。

红绒窗帘、金箔镜框、巴洛克壁炉与水晶吊灯,宫殿里的每一件家具,似乎都静静讲述着过去的某场宫廷对话。皇帝与皇后的画像高悬在墙上,宫廷女性的肖像则流露出柔和的神情,像是被永久凝固在十八世纪的午后阳光里。

“这里不只是美,更是记忆的容器。”沈台兴说。他特别钟情于一间饰以金色藤蔓浮雕的起居室,“那像是一首密密编织的诗,每一根曲线都能感受到工匠的心跳。”

“这里不只是美,更是记忆的容器。”沈台兴说。(沈台兴提供)
熊布朗皇宫的私密时光。(沈台兴提供)
沈台兴特别钟情于一间饰以金色藤蔓浮雕的起居室(沈台兴提供)

镜中之镜:繁复中的宁静

在一处用作皇室私人书房的空间中,深棕色木墙与红绒沙发交织成一种庄严的寂静。桌上整齐摆放的笔墨、钟表、地图,都是哈布斯堡王朝治理欧洲的日常道具。

“如果说科技让我理解世界的运作,那这里让我理解世界的温度。”沈台兴凝望着那张桌子轻声说。他拍下书桌与窗边的光影交错,像一场在时间缝隙中发生的默剧。

在一处用作皇室私人书房的空间中,深棕色木墙与红绒沙发交织成一种庄严的寂静。(沈台兴提供)
红绒窗帘、金箔镜框、巴洛克壁炉与水晶吊灯,宫殿里的每一件家具,似乎都静静讲述着过去的某场宫廷对话。(沈台兴提供)
“如果说科技让我理解世界的运作,那这里让我理解世界的温度。”沈台兴凝望着这个场景轻声说。(沈台兴提供)

春日维也纳,是一首未完的奏鸣曲

维也纳的春天没有喧闹的樱花季,没有热烈的市集,也没有满街奔跑的观光客,它用低调却精致的方式,诉说城市的灵魂。从哥德式的肃穆到巴洛克的华丽,从现代建筑的简洁到飞鹿的幻想,这座城市在春天里仿佛正轻轻拨动心弦。

“我曾经为公司解决两岸三地的售后服务,解决过无数的问题,但现在,我用镜头记录生活的无解。”沈台兴微笑着说。

他的照片,不只是一张张静止的画面,更是一段段文化的注释、一页页历史的编年,静静地,在春天的维也纳里,等着读者去理解、去共鸣。

沈台兴的照片,不只是一张张静止的画面,更是一段段文化的注释、一页页历史的编年。(沈台兴提供)
维也纳的市容,从哥德式的肃穆到巴洛克的华丽。(沈台兴提供)
从现代建筑的简洁到飞鹿的幻想,这座城市在春天里仿佛正轻轻拨动心弦。(沈台兴提供)

责任编辑:陈玟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