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4月08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台湾新竹报导)春光乍现,新竹宝山的山林中,一阵阵花香夹杂着淡淡炭烟气息,沿着蜿蜒小径来到三峰村,《木炭的家》就在一片流苏树影间静静伫立。这里是北台湾仅存的传统炭窑之一,也是时间刻在土地上的温度记忆。

“我最喜欢也一直在找寻台湾,即将或已失传的一些农村传统文化之美做记录。”——摄影家林桔春如是说。他镜头下的《木炭的家》,不仅是一座炭窑,更是一页页尚未褪色的历史风景。


古法制炭:一场与时间搏斗的艺术
《木炭的家》由李永兴与其父李盛华携手经营,至今已历数十寒暑。窑体以黏土和茅草为主,构筑方式古朴而厚实,烧炭用的不是现代化设备,而是以“土窑闷烧”的老方法,耗时三个月,慢火细炖,化木为炭。
“我们用的是相思木,炭质密实、无烟无臭。”李永兴曾经这样说。每一根木柴在入窑前都需剖裁、风干,再经高温、闷烧、降温三阶段,才能成就一支支黑亮结实的炭条。制炭过程中,墙面上以粉笔记录的“正”字一笔笔划下,是职人与火候搏斗的证据,也是生活的节奏。



炭窑林立的宝山,今只存一座“家”
宝山乡过去曾是木炭重镇,炭窑林立,是许多家庭的生计来源。从日治时期开始,木炭被大量出口日本,之后更成为全台许多乡村家庭的日常燃料。
但随着煤气与电炉兴起,炭火退位,传统炭窑纷纷熄火。如今,这座名为“木炭的家”的炭窑,是宝山乡最后的坚持。它不仅保有完整古法制炭流程,更成为文化保存与教育的重要场所。
这里没有大量观光人潮,也没有商业包装,有的是满地木柴堆、有炭灰飞扬的作业场、一方草席围起的土墙炉口。旅人来此,看到的是时代的背影,也听见炭火细语中,劳动者的坚韧。


春天限定的“白雪花海”:流苏盛开的炭窑风景
在四月,宝山的春天是柔软的。流苏花满树盛开,洁白如雪,摇曳在山风之中。林桔春用他的镜头捕捉下这一刻,炭窑在背景中缓缓冒着烟,花影如瀑,点缀在老屋前,构成一幅诗意与人情交织的画面。
这一刻,时间仿佛慢了下来。白色的流苏花,是大自然为这炭火岁月献上的独特奖章,也是这座乡村炭窑,在春日里最美的注脚。
沿着宝山水库环湖步道,山光水色与林荫交错,空气中混着花香与木炭气味,既古老又亲切。这是一种无法在都市里复制的情境体验,属于土地,也属于记忆。


传承的重量:从双手到心火不熄
走进炭窑前,墙上挂着一块写着“木炭的家”的木牌,仿佛在提醒每位踏进这里的人:这不只是生产木炭的场所,更是父子之间传承的舞台,是文化在庶民生活中存活的见证。
每一次火光闪烁,每一根柴木堆叠,都是对工艺的尊重与守护。即便在产量有限、利润微薄的今天,李家父子仍选择留下这座窑,不为炫耀,只为守住那份属于宝山的炭香记忆。


留住文化的不是观光,而是热爱
“木炭的家”并不热闹,却因此格外动人。它是一道从过去延伸至现在的温暖弧线,连结着生活、土地与心灵。
或许我们无法再靠炭火过日子,但仍能在春日午后,走进这座炭窑,看一场闷烧的仪式,嗅一缕属于乡间的炭香,记得,那些曾照亮过台湾农村岁月的微光与热度。


责任编辑:昌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