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精神病学生5年飙升1.4倍 学者:上网成瘾影响身心健康
【大纪元2025年04月07日讯】(大纪元记浦慧恩香港报综合导)随着本港学童上网时间不断攀升,儿童的身心健康风险亦日益浮现。香港大学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总监叶兆辉(6日)在一个电台节目表示,本港学童的上网娱乐时间持续增加,增加他们面临网络欺凌、接触不良资讯、游戏成瘾等多重风险。港大医学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临床教授叶柏强则指,儿童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会造成视力恶化,将来或会提早出现视网膜脱落或黄斑病变等问题。
教育局早前向立法会财委会提交的文件显示,本港中小学生患精神病人数在过去5年急升,由2019/20学年的1,040人增至2023/24学年的2,510人,升幅高达1.4倍。
叶兆辉认为,这一升幅反映社会对精神健康的关注有所提升,同时亦显示学童的精神状况持续恶化。他认为,能够及早发现问题并就医是正面讯号。他呼吁政府应将资源精准投放于预防工作,从教育、家庭支援以至社区层面着手,减低学童患病风险,长远纾缓公营医疗压力。
他又表示,多项研究指出,本港学童的上网娱乐时间持续增加,增加他们面临网络欺凌、接触不良资讯、游戏成瘾等多重风险。
叶柏强引述社署数据指,近年逾三分之一虐儿个案涉及性侵,不少均与网络活动有关。他提醒家长,儿童在网上与陌生人互动,存在遭遇网骗、性骚扰等风险。父母应主动陪伴子女使用电子产品,建立良好使用习惯。“趁子女年纪还小,家长应陪伴他们一起上网,教导正确使用方式,并及早察觉可疑社交互动。”
叶柏强又说,儿童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容易出现体能退步、视力恶化及缺乏运动等问题,进而影响心理状态与学业表现。他警告,疫情期间家庭生活习惯大幅转变,令不少小童依赖电子产品消磨时间,更加剧了相关问题。
他举例:“我们在门诊经常见到家长陪孩子看病时,自己也在打机。这样的生活方式令小童学习退步、视力恶化,将来或会提早出现视网膜脱落或黄斑病变等问题。”
倡政府研向科技公司征税
叶兆辉批评,部分科技企业有意设计令人上瘾的数码产品,却未有对其带来的社会影响负责。他建议政府可考虑向相关企业征收特别税项,作为对社会的补偿。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伤害与毒品无异。”叶兆辉强调,“若企业不自律,政府就应介入监管,要求其承担应有责任。”
他续指,无论是本地还是海外研究皆显示,青少年使用互联网时间越长,其精神健康状况越差,因此建议设立合理的使用限制,同时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健康的兴趣选择与社交途径,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叶柏强亦建议,儿童与青少年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包括定时运动、充足睡眠与限时使用电子产品。他引述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中小学生每日使用电子产品时间应限制在两小时内,以保障身心发展。
他提醒家长,科技产品使用将会越来越普遍,与其禁止,不如正面引导,“家长要做的不是阻止孩子上网,而是一起参与,教他们善用科技,避开陷阱。”@
责任编辑:陈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