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广受欢迎的三氯蔗糖——被近40%的美国人用于减少热量摄入的代糖,能以增强食欲的方式改变大脑活动,此外这种影响在肥胖人群中尤为明显。
三氯蔗糖会触发大脑中的饥饿信号
这项研究由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Keck School of Medicine)进行,并于近期发表在《自然‧代谢》期刊上。研究表明,流行代糖产品“善品糖”(Splenda)的主要成分——三氯蔗糖,其摄入会加强下丘脑的活动,该区域在大脑中负责调节食欲及体重。
研究人员发现,饮用含有三氯蔗糖的饮品会增加饥饿感,并激活下丘脑的脑部活动,这在肥胖人群中表现更为明显。与糖不同的是,三氯蔗糖不会促使人体分泌能带来饱腹感的激素。
“人体依靠这些激素向大脑传递热量摄入的信号,进而降低饥饿感”,研究的首席作者、南加州大学糖尿病与肥胖研究所(Diabetes and Obesity Research Institute)所长凯瑟琳‧阿兰娜‧佩奇博士(Dr. Kathleen Alanna Page)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而三氯蔗糖没有产生这种效果。与糖相比,三氯蔗糖在激素反应方面的差异在肥胖参与者中也更加明显。”
“大约有40%的美国人经常食用代糖,通常是为了减少热量或糖分摄入。”佩奇表示,“但这些产品真的有助于调节体重吗?当我们摄入这些代糖时,身体和大脑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些影响又是否会因人而异?”
为解答这些问题,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涉及75名参与者的随机对照实验。他们分别在三种不同情况下接受测试:饮用清水、用三氯蔗糖加甜的饮料,以及加了普通糖的饮料。研究人员使用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大脑,并在饮用前后采集血样和记录饥饿感评分。
研究人员发现,三氯蔗糖会改变下丘脑与涉及动机的其它大脑区域之间的互动。研究结果还显示,女性参与者在大脑活动方面的变化较男性更为显著,这表明三氯蔗糖对不同性别的影响可能不同。
三氯蔗糖会提供甜味却无法满足预期的热量,这会混淆大脑的判断。佩奇提到:“如果你的身体因为尝到甜味而预期获得热量,但实际却没有获得这种热量,那么随着时间推移,这可能会改变大脑被引向对这些物质渴望的方式。”
人工甜味剂的潜在风险
三氯蔗糖的甜度是天然糖的600倍,进而提升了甜味的感知阈值。它不含热量,因此不会引起饱腹感,“导致因缺乏热量而出现反弹性暴饮暴食,”注册营养师兼营养学家、NutriSource Inc.的创始人尼科莱特‧M‧佩斯(Nicolette M. Pace)在接受《大纪元时报》采访时表示。
她提到,原初的、未经加工的食物“才是最佳选择”。
尽管像三氯蔗糖这样的人工甜味剂已经获准使用,但一些研究表明它们或能带来负面健康影响,包括改变肠道微生物群。像木糖醇和阿斯巴甜这样的甜味剂也与心血管风险有关。
另一位注册营养师谢莉‧鲍尔斯(Shelley Balls)对儿童和青少年摄入三氯蔗糖表示担忧。她说:“在当今的世界,做出健康的选择已经够难了,而增加的渴望和饥饿感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这可能导致肥胖和慢性疾病风险的增加。”
“研究还表明,三氯蔗糖会改变肠道微生物群,而我们知道,肠道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我们需要格外留意。”
研究人员已在计划进行一项后续研究,探明无热量甜味剂如何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大脑——这一群体相较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会摄入更多的糖和代糖。佩奇表示:“这些物质是否会导致处于肥胖风险中的儿童大脑发生变化?大脑在这一时期是脆弱的,因此这是一个关键的干预时机。”
替代方案与专家建议
鲍尔斯表示,越早开始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对于促进整体健康及降低慢性疾病风险就越有利。
她说:“作为一名营养师,我始终建议水是满足最佳健康所需水分的主要来源。我个人会避免食用所有人工甜味剂。”
她补充道,适量摄取普通糖和蜂蜜是更健康的选择。
虽然所有甜味剂都应适量食用,但天然甜味剂如蜂蜜和糖与人工甜味剂不同,它们能提供潜在的益处,如抗氧化物及维生素,并且不会破坏肠道微生物群。
对于那些寻找替代甜味剂的人,她则推荐尝试罗汉果,因为它是一种天然甜味剂。“它的甜度是糖的100至300倍,所以你会倾向食用更少的量。”
尽管罗汉果作为一种零热量、无糖的替代品,对于糖尿病患者可能有益,鲍尔斯还是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时仔细阅读标签。许多罗汉果产品并非纯天然,通常会含有其它人工甜味剂或糖醇。
“如果可以的话,最好购买纯罗汉果糖。”
英文报导请见英文《大纪元时报》:Common Sugar Substitute May Trick Your Brain Into Eating More
身处纷乱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责任编辑: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