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交会・百年前台湾

清末福尔摩沙茶 从珍贵历史影像看百年台茶生产旅程

线上展览“给我一盏茶的时间:摄影家普莱斯与他的《北福尔摩沙的回忆》”
文:孙湘诒
茶叶运输的中继点─茶釐关卡。茶园到大稻埕途中设立在台北城外的茶釐关卡,清政府规定茶叶经销需缴纳茶釐等税金,每年最多约收银六、七万两,可见台湾北部茶业之兴盛。照片中可见穿长袍马褂、戴瓜皮帽的体面汉人,以及身着粗布衣、头戴包巾的两种人,推测是收釐金人员以及搬茶挑夫。(国家摄影中心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38
【字号】    

1870年代,英籍摄影家乔治‧普莱斯(George Uvedale Price,1853—1929),替于福建沿海及台湾进行茶业贸易的德记洋行工作,他的摄影足迹穿梭于各通商口岸,记录19世纪末的台湾样貌,这些照片细腻刻划了人物形象,生动反映出不同族群、性别与阶层的人们及产业活动等丰富样态。

由国家摄影中心主办、台湾史研究者许仟慈策划的线上展览“给我一盏茶的时间:摄影家普莱斯与他的《北福尔摩沙的回忆》”,透过一系列老照片,让大众得以一窥当时北台湾茶叶产制历程。

在焙笼中的再制茶叶。精制茶厂里的烘焙室,每个焙笼下都有一座圆形火炉,放眼可见约50座。焙笼隔成上下两层,每小时对调数次,使茶均匀受热,烘焙时间依季节、湿度有所不同,由茶工轮班镇守。茶叶经历最后彻底烘焙,将包装进入世界茶贸易圈。(国家摄影中心提供)

台湾茶在19世纪清末到日治时代风靡欧美。当时欧美人士对于香气迷人的“福尔摩沙乌龙茶(Formosa Oolong Tea)”,存在无限好奇与想像,一箱箱绘制精美的乌龙茶,从东方国度远渡而来,价格高昂且抢手。

台北盆地粗制茶叶之翻茶男工。八个赤脚、身着短裤的男性于茅草屋前,围在大型竹盘木架进行“翻茶”的动作,这是粗制茶六步骤(晒、翻、炒、揉、烘、筛)之一,一套过程约花费6~8小时,全程皆为手工。影像中男工属较贫困劳动者,他们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季节性移工。(国家摄影中心提供)

当时茶产业主要集中在北台湾,尤以大稻埕为最。普莱斯以外国人的视角,观察北台湾茶叶产制,从采摘、制成到包装出口过程的人物群像,勤奋努力的茶农、热闹的茶釐关卡、繁琐制茶过程、妆容精致的拣茶美人、笑容可掬的茶箱画工等,都在照片中一一被呈现出来。

以下,让我们一起和普莱斯《北福尔摩沙的回忆》寻觅百年前茶叶生产的旅程。

百年台茶生产旅程

1860年台湾开港,英商约翰.杜德间接在台湾建立“台茶收购体制”,引入福建厦门制茶老师傅建立精制茶厂。自此,种植、采摘、制茶到包装,全程可在台湾完成,无需送至中国的制茶厂,就可直接出口美国,“福尔摩沙茶”迅速掳获美国人的喜爱。

风靡大稻埕的拣茶美女。五位打扮华丽精致、略显娇羞的年轻女孩,坐在狭窄屋外廊道的小板凳上,围着下方似茶箱、上头堆满茶叶的竹圆盘,正在“拣茶”。尽管这些女子正在搓揉茶叶,然而她们的手臂彷如静止,彼此间神情几乎没有互动,不免让人联想,是否为特定摆拍。(国家摄影中心提供)

然而,台湾茶也一度面临劣质茶混充高级茶,以及各国大量茶叶涌入,导致美国暂停购买台茶等挑战。面对堆积如山的滞销茶,中国沿海一带的华商将乌龙茶制成包种茶,转往南洋市场,开辟新的销售管道。1873年下半后,乌龙茶在美生意再次回升。到了19世纪末,台茶出口值已超越米、糖等作物,20年间,台茶出口成长率竟高达百倍之多。

大稻埕箱子馆里的画师与其伙伴。这是一张关于茶箱画师的照片。从画面正中央,可见到两位拿着笔的画师,同时注意左二的画手,在直立的茶箱上,放着一块木盘与圆型小容器的调色工具,而左四的画师,其左手拿着瓷制调色盘,右手持画笔,像是专心绘图到一半突然被叫起来拍照一般。(国家摄影中心提供)

台湾茶成功带动北台湾的经济繁荣,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部分,茶叶集散口──大稻埕也成为普莱斯照片下“令人着迷的河港”景象。

1895年出版的摄影集《北福尔摩沙的回忆》描述淡水汉人制茶过程。由英国摄影师普莱斯以珂罗版(Collotype)拍摄,辅以优美文句说明,是目前已知最早以“福尔摩沙”为名、出版流通的摄影集。(国家摄影中心提供)

这些迷人的珍贵影像,展现出台湾茶产业背后的密集人力与独特技术,并传递福尔摩沙乌龙茶的珍贵性。透过普莱斯的摄影集,我们好似随着一张张的照片,穿越回19世纪末期的北台湾。◇

线上展览:“给我一盏茶的时间:摄影家普莱斯与他的《北福尔摩沙的回忆》”(大纪元制图)

责任编辑:李昀#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