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4月03日讯】(大纪元记者赖玟茹、伊俐台湾台北报导)中国医材进口台湾比重逐年增加,但据调查显示,逾九成民众不知道医材进口来源包含中国。专家说,曾经发生中国骨钉医材在病人体内生锈导致身体不适的个案,政府应提升对中国医材的检验强度,并适度揭露来源产地。
据经济部2021年数据,台湾从中国进口的医疗器材总值,从2016年的1.5亿美元成长到2020年的2.6亿美元,占比也从7.6%增至10.3%。2022年有市调公司进行台湾民众医疗器材来源认知调查,近八成对中国品牌有负面印象,但是约九成五不知道医材进口来源包含中国。
元智大学管理学院兼任教授级专业技术人员高仁山向《大纪元时报》说明,医材分为电子类及耗材,电子类医材包括心电图、超音波等仪器,耗材则是注射针筒、止血橡皮筋等。
据卫福部健保署统计,目前在台上市的医疗器材品项有1万多件,七成为健保全额给付医材,两成六为民众自费医材,其余不到一成为健保差额给付医材。高仁山说,健保对医材的给付范围、相关款项逐年被压缩,因为不符成本,医院为了降低成本,选择从中国进口,使中国进口医疗耗材占比逐年增加。
依现行规定,侵入式医材项目如针筒等需经卫福部审核,非侵入式医材项目如棉花棒、绷带等则无须送审。
高仁山还提到,曾有调查询问医师对中国医材的看法,约一成中国进口医材会出现问题,例如曾有医师采用中国进口骨钉医材后,病人回诊时反映不适,经重新手术检查,发现骨钉竟然生锈。通常固定断裂的骨头需使用316医疗等级不銹钢,显然中国的骨钉材质不是不锈钢,而是铁或劣质不锈钢,这也暴露出中国产品就算通过检验,也可能混杂劣质品。
如何抵挡低价中国进口医材冲击?高仁山认为,应提升检验强度及揭露医材产地。欧美医材产品昂贵,主因产品必须检验及保险,确保品质无虞,但中国医材未达到同样标准。他认为,应加强对中国进口医材的检验标准,并应适度揭露医材产地,让民众就医时了解产品来源是否来自中国,以保障其就医权利。
重庆吹嘘肾移植突破血型限制
中共被指大面积活摘器官,用于移植产业。日前重庆医院宣称“肾移植有望摆脱配型限制”,虽然真实性仍存疑,但让许多大陆网民恐慌:难道以后随便抓一个健康的人就能用?
报导称,该试验“初步验证该技术的可行性”,但也提及受体“因全身循环衰竭终止试验”。由于不同血型存在排斥反应,器官供体和受体之间需要配型,但成功概率较低,所以中共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器官分配系统”来维持移植产业的“高效”运作。
对此,很多网民担忧,甚至气急怒骂,若真能成功突破血型限制,中共这套“按需杀人”的黑暗产业链将更加“高效”,这也隐晦的批评中共活摘器官“产业链”的恐怖。◇
责任编辑:陈玟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