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台湾要闻

台中文学馆|春雪流苏的白色诗篇

人称四月雪:流苏花。(nina Chen提供)

【大纪元2025年04月03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台湾台中报导)四月的台中,是属于流苏花的。当季节翻页,洁白如雪的花朵静静在枝头盛放,点缀着台中文学馆的幽静小径与古老木屋。那是一种不语的美,像是时间在此驻足,让记忆与文学悄悄发芽。

摄影家Nina在她的社群写下这段话:“20250402,台中文学公园,雪白流苏盛开,与桧木日式建筑,绝妙组合,终于在对的季节拍到了!突然又发现少了兔宝麻豆……近拍发现流苏花朵有着浓浓的迷人香气。”这份雀跃与温柔,仿佛把整座文学馆的春天都收进了她的镜头里。

Nina:“雪白流苏盛开,与桧木日式建筑,绝妙组合,终于在对的季节拍到了!”(nina Chen提供)
洁白如雪的花朵静静在枝头盛放,点缀着台中文学馆的幽静小径与古老木屋。(nina Chen提供)

白雪花语,藏在老屋之间

每年四月,台中文学馆里的流苏花总在不惊不扰的时刻悄悄绽放。被誉为“四月雪”的它,其实在三月就已悄然飘落,白得像雾、像云,也像岁月遗落的书页。站在青石步道上,一阵微风吹来,花瓣纷飞如雪,与日式宿舍群的屋瓦交织成一幅静谧诗画。

对摄影师Nina来说,这样的画面等待许久。“终于在对的季节拍到了!”这句话像是一种仪式感的开场,也是一名摄影者对自然、对时序的敬畏与等待。而当她靠近一朵流苏时,花香轻轻扑鼻,那是只有贴近了,才闻得到的细腻与惊喜。

白雪花语,藏在老屋之间。(nina Chen提供)
其实在三月就已悄然飘落,白得像雾、像云,也像岁月遗落的书页。(nina Chen提供)

文字与老屋之间的对话

文学馆本体,是由1932年所建的日治时期警察宿舍群所改建而成。这些曾经历岁月风霜的木造宿舍,一度面临铲平命运,直到文化工作者与地方居民共同奔走,才让这段历史得以保存。2014年起,修复工程展开,原本颓圮的废墟终于焕然重生,成为今日的台中文学馆。

如今走进文学馆,不仅能看见旧宿舍改建的展览空间,也能在书架与光影间,遇见那些曾书写台中、书写台湾的文学灵魂。从李乔、钟理和到廖玉蕙,每一位作家的生命故事,都像被刻进了这座馆舍的木纹里,等待着访客去阅读、去倾听。

文学馆本体,是由1932年所建的日治时期警察宿舍群所改建而成。(nina Chen提供)
2014年起,修复工程展开,原本颓圮的废墟终于焕然重生,成为今日的台中文学馆。(nina Chen提供)

用影像与诗句回应春日

“少了兔宝麻豆……”Nina略带幽默地提及,让她的照片里少了最常出镜的兔子旅伴。这不只是句玩笑话,也让人想起她平日里总喜欢带着兔宝穿梭山林、海边、古迹之间。这次的台中文学馆之旅,或许少了兔子的可爱身影,却多了一份属于人与建筑、花与光之间的纯粹对话。

她的镜头凝视的不只是风景,更是文学与时光在空间里的留痕。拍摄时,她特别着迷于“桧木日式建筑与流苏花的绝妙组合”,这正是文学馆的魅力所在:让过去不再遥远,让美在当下被捕捉与传递。

Nina的镜头凝视的不只是风景,更是文学与时光在空间里的留痕。(nina Chen提供)
“少了兔宝麻豆……”Nina略带幽默地提及,让她的照片里少了最常出镜的兔子旅伴。(nina Chen提供)

流苏花开时,请留一段时间给文学

若你恰巧在四月走入台中文学馆,请放慢脚步。这里的花,不是让人匆匆走过的风景,而是会让人停下来凝望、思考与感受的存在。

除了赏花,不妨走进展览空间,看看常设展中记录的台湾文学脉络,或在户外的诗句步道上,静静阅读地上刻下的诗行。若时间允许,更可搭配附近的刑务所演武场与审计新村,一日轻旅,就能收获历史与美感的双重满足。

这里的花,不是让人匆匆走过的风景,而是会让人停下来凝望、思考与感受的存在。(nina Chen提供)
流苏花开时,请留一段时间给文学。(nina Chen提供)

光影与文字的春日寄语

文学馆的存在,如同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宝盒,而春天的流苏花,则是打开这座宝盒的钥匙。透过Nina的镜头,我们看见了光,也闻见了花的香,那是一种超越语言的感动。

当流苏再次盛开,当老屋再次被阳光轻抚,那些埋藏在字里行间、岁月深处的故事,也就一点一滴地浮现出来,成为属于这座城市最柔软、最美的注脚。

当流苏再次盛开,当老屋再次被阳光轻抚,那些埋藏在字里行间、岁月深处的故事,也就一点一滴地浮现出来。(nina Chen提供)
文学馆的存在,如同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宝盒,而春天的流苏花,则是打开这座宝盒的钥匙。(nina Chen提供)

责任编辑:昌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