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4月22日讯】(大纪元记者常怀仁台湾台北报导)立委苏巧慧、陈培瑜、林月琴、吴沛忆22日协同多个民团举行“厨余不废 永续到位”记者会,苏巧慧表示,台湾近10年的厨余回收量每年平均高达53万吨,如果加上倒入一般垃圾中的潜在厨余,每年则高达近百万吨,唯有从源头惜食、末端
去化两种方式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减少厨余量,达到永续社会的愿景。
苏巧慧表示,根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3亿吨的粮食被浪费,然而全球同时亦有近8亿人受饥饿所苦,而台湾每年产生近百万吨的厨余,是亚洲制造最多厨余国家,其中新北市为例,每日就产生约370吨厨余。
苏巧慧强调,当厨余再利用成为餐饮末段去化的优先选择,焚化与掩埋成为最后的选项,厨余量才有机会降低,并进一步促成碳排放降低,实践循环经济。
吴沛忆表示,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SDGs) 12.3便是将全球人均食物浪费减半,由此可见减少剩食已是全球性的议题,然而仍仰赖政府与社区合作才能进入民众生活,食物银行是减少剩食的重要途径,政府不应只用社会救助的角度看待食物银行,而要协助建立食物捐赠跟再利用的永续网络。
陈培瑜指出,根据环境部推估,台湾2023年未回收厨余高达67万公吨,而这些厨余大多会进入焚化厂,然而焚烧湿厨余不只加重焚化炉的负担也会增加碳排放,若厨余机能够进入社区,不仅能提升厨余回收量,也能让民众亲身实践循环经济。
林月琴认为,厨余机进入家庭是最生活化的环境教育,孩童得以理解资源转化与珍惜食物的重要性并从日常实践环保,让观念转化为行动,就是环境素养的根本。
绿色餐饮指南创办人黄俊诚表示,这是一场从餐厅开始的厨余去化革命,政府及民间应在推广源头减量的前提下辅以厨余去化设备的投入,让厨余终端去化产生质变,才能改善厨余问题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责任编辑:杜文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