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现代散文

鹦鹉救火的传说

野火焚山,林中有一雉,入水渍羽,飞故灭火,往来疲乏,不以为苦。
(清玉绘图/大纪元)

海外文人常用“陀山鹦鹉”比作自己的家国情怀。余英时先生认为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虽源自印度,却早已中国化,并以陀山鹦鹉所说的“常侨居是山,不忍见耳”九字概括他的中国情怀。

香江三绝之一的董桥散文《陀山鹦鹉的情怀》以一半篇幅介绍这个传说,可惜作者将其意涵止于“有点文化情怀的寻常百姓”的文化认同。再早些时候,胡适在《人权论集》(小序)里摘录这个故事,把鹦鹉精神归于减少来自良心的谴责:

今天正是大火的时候,我们骨头烧成灰终究是中国人,实在不忍袖手旁观。我们明知小小的翅膀上滴下的水点未必能救火,我们不过尽我们的一点微弱的力量,减少良心上的一点谴责而已。

那时社会上正对中国人权问题展开论战,胡适认为人人都要尽微薄之力,就像陀山鹦鹉那样。

“陀山鹦鹉”的故事目前被读书人广泛引用的版本,出自清初周亮工(号栎园)的《书影》(卷2 康熙六年影):

昔有鹦鹉飞集陀山,乃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尔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常侨居是山,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栎园善古文,“每命一文,必深思力索”,此书是他遭闽狱案囚于刑部因树屋写成的札记,又名《因树屋书影》。囚禁间两位友人来探视,一名卓初荔,曾率闽父老为园喊冤,园数止之,初荔曰:“击鼓以救日,日岂击鼓可救哉!亦致吾扶阳之诚而已,事之济不济何论!”另一位王明翰,“在破屋中,遥望膜拜,喃喃白公冤。”园劝曰:“徒自苦耳,讵能达?”明翰即述陀山鹦鹉的故事。栎园“感两君之言,为之泣下,附记于此”。周亮工记述这个美丽传说,由卓、王二人为自己鸣冤的不屈精神而引发。它赞颂陀山鹦鹉不忍旁观,竭尽微薄之力出手相助,亦展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境界。

然而,该故事一千多年前从印度传至中原时并非如此,成书三国时代的《旧杂譬喻经》(卷上)这样记载:

昔有鹦鹉,飞集他山中。山中百鸟畜兽,转相重爱,不相残害。鹦鹉自念:虽尔,不可久也,当归耳便去。却后数月,大山失火,四面皆然。鹦鹉遥见,便入水,以羽翅取水,飞上空中。以衣毛间水洒之,欲灭大火。如是往来往来。天神言:咄!鹦鹉,汝何以痴?千里之火,宁为汝两翅水灭乎?鹦鹉曰:我由知而不灭也?我曾客是山中,山中百鸟畜兽,皆仁善,悉为兄弟,我不忍见之耳。天神感其至意,则雨灭火也。

那时的书面口语体通俗易懂,今天仍不难理解,祇是鹦鹉的“我由知而不灭也?”需加注释。“由”通“犹”,这句意思是难道我的两翅水无补于事我就不灭火吗?

此后,古代文献皆转述这则故事,如南朝刘义庆《宣验记》把故事精简了,仍保持原本义涵: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然尝侨居是山,禽兽善行,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它教人向善,不相残害;以及赞扬鹦鹉不忍见兄弟受难,尽微薄之力救助。

时至北宋,类书《太平御览》(卷917)把《宣验记》的这个故事减为短短一行字:

野火焚山,林中有一雉,入水渍羽,飞故灭火,往来疲乏,不以为苦。

显然,这时该佛教故事已经中国化,鹦鹉成了雉,俗称野鸡,故事的主旨也衍变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但在读书人心目中,陀山鹦鹉那句“尝侨居是山,不忍见耳!”最惊心动魄,无可替代。栎园记述此事,援引鹦鹉对答天神的话,将原文的“尝”易为“常”,现今成了“常侨居是山,不忍见耳!”昔孟轲以羊易牛,为引仁术之辩;今栎园以“常”易“尝”,则显久暂之别。此处改字增添了作者的个人情感,栎园原籍河南祥符,久居金陵;祥符为曾居地,金陵为常住地,栎园偏爱后者。彼时旅居海外的人很少,现代意义上的侨居未成气候。余英时先生久居美国,故乡安徽潜山祇住九年,他的中国情怀“不但未曾稍减,似乎反而与日俱增”,因此佛经故事里的陀山鹦鹉对曾居地的家园情怀,得到余潜山的高度赞赏。

窃以为东方文化陀山鹦鹉的名言,应沿袭原话为好:尝侨居是山,不忍见耳!鹦鹉的境界亦于此,陀山曾经拥有,今生弥足珍惜!故乡常州为笔者曾居地,我将其揣入怀中,时时因故人的遭遇和幸福唏嘘雀跃。此外还欣然发现,传统的救火鹦鹉已由今日之抱薪者及救助人接替,后者出自网络语“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它展示了有抱负的年轻一代,不止孤勇的前导者,更有号泣的同行人。

最后补遗,《旧杂譬喻经》原文的他山即某山的意思,他、陀古音同,陀山即他山。后来陀字演变成现代北方话的发音,二者才不同。

责任编辑:林芳宇@#

推荐阅读:散文:我没有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