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救火的传说

作者:侍建国
野火焚山,林中有一雉,入水渍羽,飞故灭火,往来疲乏,不以为苦。
(清玉绘图/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599
【字号】    

海外文人常用“陀山鹦鹉”比作自己的家国情怀。余英时先生认为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虽源自印度,却早已中国化,并以陀山鹦鹉所说的“常侨居是山,不忍见耳”九字概括他的中国情怀。

香江三绝之一的董桥散文《陀山鹦鹉的情怀》以一半篇幅介绍这个传说,可惜作者将其意涵止于“有点文化情怀的寻常百姓”的文化认同。再早些时候,胡适在《人权论集》(小序)里摘录这个故事,把鹦鹉精神归于减少来自良心的谴责:

今天正是大火的时候,我们骨头烧成灰终究是中国人,实在不忍袖手旁观。我们明知小小的翅膀上滴下的水点未必能救火,我们不过尽我们的一点微弱的力量,减少良心上的一点谴责而已。

那时社会上正对中国人权问题展开论战,胡适认为人人都要尽微薄之力,就像陀山鹦鹉那样。

“陀山鹦鹉”的故事目前被读书人广泛引用的版本,出自清初周亮工(号栎园)的《书影》(卷2 康熙六年影):

昔有鹦鹉飞集陀山,乃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尔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常侨居是山,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栎园善古文,“每命一文,必深思力索”,此书是他遭闽狱案囚于刑部因树屋写成的札记,又名《因树屋书影》。囚禁间两位友人来探视,一名卓初荔,曾率闽父老为园喊冤,园数止之,初荔曰:“击鼓以救日,日岂击鼓可救哉!亦致吾扶阳之诚而已,事之济不济何论!”另一位王明翰,“在破屋中,遥望膜拜,喃喃白公冤。”园劝曰:“徒自苦耳,讵能达?”明翰即述陀山鹦鹉的故事。栎园“感两君之言,为之泣下,附记于此”。周亮工记述这个美丽传说,由卓、王二人为自己鸣冤的不屈精神而引发。它赞颂陀山鹦鹉不忍旁观,竭尽微薄之力出手相助,亦展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境界。

然而,该故事一千多年前从印度传至中原时并非如此,成书三国时代的《旧杂譬喻经》(卷上)这样记载:

昔有鹦鹉,飞集他山中。山中百鸟畜兽,转相重爱,不相残害。鹦鹉自念:虽尔,不可久也,当归耳便去。却后数月,大山失火,四面皆然。鹦鹉遥见,便入水,以羽翅取水,飞上空中。以衣毛间水洒之,欲灭大火。如是往来往来。天神言:咄!鹦鹉,汝何以痴?千里之火,宁为汝两翅水灭乎?鹦鹉曰:我由知而不灭也?我曾客是山中,山中百鸟畜兽,皆仁善,悉为兄弟,我不忍见之耳。天神感其至意,则雨灭火也。

那时的书面口语体通俗易懂,今天仍不难理解,祇是鹦鹉的“我由知而不灭也?”需加注释。“由”通“犹”,这句意思是难道我的两翅水无补于事我就不灭火吗?

此后,古代文献皆转述这则故事,如南朝刘义庆《宣验记》把故事精简了,仍保持原本义涵: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然尝侨居是山,禽兽善行,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它教人向善,不相残害;以及赞扬鹦鹉不忍见兄弟受难,尽微薄之力救助。

时至北宋,类书《太平御览》(卷917)把《宣验记》的这个故事减为短短一行字:

野火焚山,林中有一雉,入水渍羽,飞故灭火,往来疲乏,不以为苦。

显然,这时该佛教故事已经中国化,鹦鹉成了雉,俗称野鸡,故事的主旨也衍变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但在读书人心目中,陀山鹦鹉那句“尝侨居是山,不忍见耳!”最惊心动魄,无可替代。栎园记述此事,援引鹦鹉对答天神的话,将原文的“尝”易为“常”,现今成了“常侨居是山,不忍见耳!”昔孟轲以羊易牛,为引仁术之辩;今栎园以“常”易“尝”,则显久暂之别。此处改字增添了作者的个人情感,栎园原籍河南祥符,久居金陵;祥符为曾居地,金陵为常住地,栎园偏爱后者。彼时旅居海外的人很少,现代意义上的侨居未成气候。余英时先生久居美国,故乡安徽潜山祇住九年,他的中国情怀“不但未曾稍减,似乎反而与日俱增”,因此佛经故事里的陀山鹦鹉对曾居地的家园情怀,得到余潜山的高度赞赏。

窃以为东方文化陀山鹦鹉的名言,应沿袭原话为好:尝侨居是山,不忍见耳!鹦鹉的境界亦于此,陀山曾经拥有,今生弥足珍惜!故乡常州为笔者曾居地,我将其揣入怀中,时时因故人的遭遇和幸福唏嘘雀跃。此外还欣然发现,传统的救火鹦鹉已由今日之抱薪者及救助人接替,后者出自网络语“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它展示了有抱负的年轻一代,不止孤勇的前导者,更有号泣的同行人。

最后补遗,《旧杂譬喻经》原文的他山即某山的意思,他、陀古音同,陀山即他山。后来陀字演变成现代北方话的发音,二者才不同。

责任编辑:林芳宇@#

推荐阅读:散文:我没有乡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他是我奶奶家西北角的邻居。他家的门前有三棵高大的绒花树。夏天,每当绒花盛开的时候,空气里满是那特有的清香,淡粉色的花苞像圆圆的小绒球,开展了又像一把精美的折扇,娇艳美丽,而又素雅清淡。纤细似羽的叶子日落而合,日出而开,甚是灵性,人们叫它合欢树。
  • 儿时就经常老人们念叨: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时光已到了三九,北方的冬天也到了最冷的季节。儿时的记忆里这季节是滴水成冰,是我和小伙伴们穿着厚厚的棉衣到冰湖上快乐的去滑冰的季节。而现在的天气却出奇的暖和,反常的令人惊奇、咋舌。
  • 绘画《乡村福音》,作者:方外。(明慧网)
    一碗鸡汤泡面下肚,整个人都暖和起来了。此时暮色已经降临,烟花在空中频频绽放,我看到父亲推出了自行车,我知道接下来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 即便是一道阳光,一缕炊烟,甚至路人呵出的一口口“雾气”,也会让人心底生出一丝暖意来。叫人不由得想起简陋的屋子里“呼呼”燃烧的火炉,想起穿着单薄围炉取暖的人们那惬意的谈笑。 你会不自觉地想到诸如生机、光明和温暖之类的字眼,那是能够叫人生起希望,充满力量的美好事物。
  • 看来,那句“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应该改成“上天言实事,下界无欺瞒”才好。没有欺骗,人们才会真诚相待,才会友善,才会宽怀包容,社会不就平安祥和了吗。这正是:大法传世人心归正,春风吹拂万物复苏。
  • 一个一个房间打扫,墙壁,天棚,各种物件儿,犄角旮旯也不落下,务必做到干净、整洁。儿子很是仔细,就连灯泡都拧下来,一个一个擦拭如新。包裹商品带回的邪党报纸,该烧的烧,该丢垃圾点的丢垃圾点,不能让它散发毒气。扫灰,也叫“除尘”,或“出陈”,走出旧的藩篱,除陈迎新,多好的寓意。
  • 置身其中,我欢心,流泪,在爱与光明中,在苦难与挣扎中,我们创造着繁荣和文明。在深沉与庄严的歌声中,我们明白了辗转轮回来到世间的意义。
  • 春风吹拂,大地正变得酥软,路边的柳树,也笼着莹莹的鹅黄。河冰化开一道一道冰痕,憋闷一冬天的河水,又欢唱起来了。我知道,人们的觉醒,同样会给人类的文明,带来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造物主以他神奇之手,正在绘出一个崭新的天地。
  • 是不是每一个生命,对春天都有一个约定?就像花和草,都在静静地等待。等待中,蓄积着力量,等待中,膨胀着希望,强大着信心?
  • 余先生的一句话让笔者心有震悸,事关余先生老家安徽曾派一代表团赴普林斯顿,想说服先生回国看看,因他公开表示八九事件不平反就不回国。故乡来人劝道,回一趟便能解除乡愁。先生急了,怼出一句——我没有乡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