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穿越时光的红砖长廊 散步迪化街十连栋

散步台北迪化老街十连栋。(Kimball Wen提供)
人气: 55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25年04月02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台湾台北报导)在台北市大同区的北端,有一处时光静静停留的街景。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只有红砖拱廊的幽长寂静、木雕窗櫺的细语呢喃、孩童笑声在巷弄中划过的回音。这里是迪化街北段的“十连栋”,一处融合历史、建筑与人文记忆的所在。

在台北市大同区的北端,有一处时光静静停留的街景。
在台北市大同区的北端,有一处时光静静停留的街景。(Kimball Wen提供)

老街的心灵原真:十连栋的身世

迪化街原名“永乐町”,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咸丰年间。自19世纪末以来,迪化街即成为台北重要的贸易集散地,尤其以南北货、茶叶、中药材与布匹闻名。北段的十连栋位于靠近台北桥的路段,日治时期为工业重地,聚集着碾米工厂与缝衣线工厂。

当时的街屋原是简陋的一层土埆厝,1912年《街市改造条例》颁布后,逐渐改建为二层砖造楼房。今日的十连栋,正是由六大商家集资兴建,历经百年风雨,依然伫立街头,见证大稻埕的荣光与蜕变。

当时的街屋原是简陋的一层土埆厝,1912年《街市改造条例》颁布后,逐渐改建为二层砖造楼房。
当时的街屋原是简陋的一层土埆厝,1912年《街市改造条例》颁布后,逐渐改建为二层砖造楼房。(Kimball Wen提供)
迪化街原名“永乐町”,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咸丰年间。
迪化街原名“永乐町”,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咸丰年间。(Kimball Wen提供)

光阴的流廊:建筑细节中的时代印记

走进十连栋的红砖拱廊,仿佛穿越了一道无声的时光门。街道两侧的街屋立面保留着仿巴洛克、闽南与现代主义等多种建筑语汇。门楣上的浮雕、天花板的木作、石材的基座,每一处细节都在述说着历史。

“寻觅老街心灵的原真/有一辆童年自廊间奔驰”——Kimball Wen

拱廊下,有孩童骑着小车奔驰而过,也有老人倚墙闲聊。红砖拱门一拱接一拱,形成连续的视觉节奏;而木雕花窗则仿佛是定格的时光,保留着当年的工艺魂魄。从高悬的红灯笼,到门框上的金漆对联,这里的每一寸空间都蕴含着属于大稻埕的文化层次。

在其中一栋门口,我们仰望那精美的木雕天花板,层层堆叠的纹饰如云如浪,图案有龙、有狮,也有富贵花卉,象征生生不息与家运昌隆。再细看门侧对联:“记德记功”、“如金如玉”,文字力道沉稳,是家族荣耀的象征。

“光阴的流廊里/竟然如此静好”——Kimball Wen

“光阴的流廊里/竟然如此静好”——Kimball Wen
“光阴的流廊里/竟然如此静好”——Kimball Wen(Kimball Wen提供)
拱廊下,有孩童骑着小车奔驰而过,也有老人倚墙闲聊。
拱廊下,有孩童骑着小车奔驰而过,也有老人倚墙闲聊。(Kimball Wen提供)
门楣上的浮雕、天花板的木作、石材的基座,每一处细节都在述说着历史。
门楣上的浮雕、天花板的木作、石材的基座,每一处细节都在述说着历史。(Kimball Wen提供)

闹热之外的宁静角落

许多人对迪化街的印象,来自年节期间热闹非凡的年货大街。然而真正让人着迷的,是十连栋那份闹中取静的氛围。这里人潮稀少,少了商业化的侵蚀,多了生活原味与建筑细节的沉淀。

“偶而/趁着闲暇一步一脚印/步履这个老街/迪化街/处处散发着老屋重建的光/我陶醉”——Kimball Wen

漫步于这片宁静街区,时间仿佛缓了下来,光影在红砖与木窗间流转。我们看见工匠精神如何透过雕花窗格与拱廊建筑延续至今,也感受到社区居民对街屋维护的用心。修复过的街屋并未失去原貌,反而展现出一种历史与当代融合的气质,让人不禁停下脚步多看一眼。

修复过的街屋并未失去原貌,反而展现出一种历史与当代融合的气质,让人不禁停下脚步多看一眼。
修复过的街屋并未失去原貌,反而展现出一种历史与当代融合的气质,让人不禁停下脚步多看一眼。(Kimball Wen提供)
这里人潮稀少,少了商业化的侵蚀,多了生活原味与建筑细节的沉淀。
这里人潮稀少,少了商业化的侵蚀,多了生活原味与建筑细节的沉淀。(Kimball Wen提供)

老屋与新生:文化再造的生命力

近年来,台北市对老街区的活化政策持续推动,迪化街便是典范之一。从南街的文创市集到北段的静谧街屋,许多老建筑被修复成艺廊、书店、选品店,乃至咖啡馆与生活美学空间。

其中,迪化街一段207号“迪化二〇七博物馆”原为广和堂药铺,修复后成为一处推广文化资产活化的平台。这类活化案例,不只是空间的再利用,更是对地方历史记忆的重新整理与再诠释。

十连栋作为北街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不仅展示台湾早期街屋样貌,也象征一种文化延续与重生的力量。红砖不再只是墙体的材料,而成为说故事的语言;木雕不只是装饰,而是家族与街区的精神标记。

红砖不再只是墙体的材料,而成为说故事的语言。
红砖不再只是墙体的材料,而成为说故事的语言。(Kimball Wen提供)
近年来,台北市对老街区的活化政策持续推动,迪化街便是典范之一。
近年来,台北市对老街区的活化政策持续推动,迪化街便是典范之一。(Kimball Wen提供)

用相机写字,与老街共呼吸

“用相机写字/记录生活中/小小的角落/闹热之外/静美的角落”——Kimball Wen

摄影家Kimball Wen以镜头书写街区诗篇,在红砖巷弄间寻找岁月遗落的细节。他拍下的,不只是静止的画面,更是生活里真实的感动与情感的触动。

迪化街北段的十连栋,是老台北的缩影,更是一座城市对历史、工艺与生活美学的珍重与坚持。在这里,我们或许无法重返过去,却可以透过一段静步,与时间同行。

触摸砖墙,让静谧的美,从心里慢慢漫开。
触摸砖墙,让静谧的美,从心里慢慢漫开。(Kimball Wen提供)
摄影家 Kimball Wen 以镜头书写街区诗篇,在红砖巷弄间寻找岁月遗落的细节。
摄影家Kimball Wen以镜头书写街区诗篇,在红砖巷弄间寻找岁月遗落的细节。(Kimball Wen提供)
迪化街北段的十连栋,是老台北的缩影,更是一座城市对历史、工艺与生活美学的珍重与坚持。
迪化街北段的十连栋,是老台北的缩影,更是一座城市对历史、工艺与生活美学的珍重与坚持。(Kimball Wen提供)

下次来迪化街,请别只逛年货摊,也别只是走马看花。请走进那一拱一拱的红砖长廊里,仰望木雕、触摸砖墙,让静谧的美,从心里慢慢漫开。◇

责任编辑:昌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