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照顾父母的盲点(十)

该做的都做了 为何失智长辈仍快速退化?(上)

文 / 陈乃菁(高雄长庚神经内科系主治医师)

我们是失智患者的家人,我们才是最能左右患者病情发展的关键角色。(Shutterstock)
人气: 90
【字号】    
   标签: tags: , , ,

编者按:同样善用日照服务,为何两家失智长辈的病情发展截然不同?其实,家属应对的态度是延缓失智的关键。

盲点17:带失智妈妈看医生、吃药、到专责照护机构,为何她仍快速退化?

医师叮咛:比起让失智长辈参加活动,家属应对态度更是延缓失智的关键。

看顾失智症患者和家属的时间愈久,我就愈能体会到世事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再加上我们生而为人,而人的本身就是最复杂的集合体,所以即使是对大部分民众来说有利的建议,但真正实施下来,也会发现没办法一体适用到所有人身上。

照护失智症患者 避免落入思考盲点

例如老经验的家属常会建议新手照顾者,将患者送到失智据点,参加活动或到日照中心接受照顾。他们语气中的热切是真心的:“我妈去上课后,情绪稳定很多!”或“我爸本来白天都在睡,晚上精神太好,去日照中心后,就作息正常了。”

可是,当照顾者真的将失智患者送去后,还是会听到这样的声音:“陈医师啊,我也有努力地把长辈送去据点,但效果不好。我想是不是改去日照中心就有效,于是努力带去日照,可是都好几个月了,怎么别人都有改善,我家的长辈却一直退化呢?”

看着他们满脸失落,我只好以社会上习惯的考试文化来举例。在台湾社会里,每个人都是历经大大小小考试长大的,所以每个人都懂得选择题比申论题好写,而是非题又比选择题更好写,所以我们难免偏爱能简单对应的题型,只要花点脑筋,再凭点运气,就能得到一个答案。

可惜,真实人生并没有这么简单,没有非A即B的二分法,也没有蒙一下,也会猜对的选项。更让人失望的是,有时候即使付出一百分的努力,也不见得会获得一百分的回报。

最好的范例,就是社会上诸多家长眼看孩子成绩没有起色,直觉反应就是花大钱,也要把孩子送到名师开设的补习班,希望藉由名师的力量来改变“考不好”这件事情。仿佛只要有了名师的加持,孩子的成绩就可以一飞冲天。

大家没想到的现实是,名师之所以称为名师,除了和教学方法有关外,隐藏其下的秘诀之一,是因为招牌响亮,所以吸引到许多程度不错又有认真学习态度的学生来报名上课,于是在加乘效果下,考八十分的学生要变成考九十分,就容易得多了。

也因此,大家觉得名师补习班外贴出的优秀名单,总是特别多,也容易将功劳都归功于名师,却忽略了“把孩子送给名师教”之外的因素,诸如“学生本身资质就够”,以及“学生很努力复习”等等,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这就是我想强调的思考盲点。仔细想想,我们生活中像这样的盲点还不少呢。

例如生病时,大家的习惯是到处打听哪里有名医,再跑到名医的诊间,希望他开个神奇药丸,让我们一吃见效。这样的期待是很直觉似的线性反应,似乎只要做到了A,就会自动得到B的结果,但却忘了世上没有药到病除的神奇药丸,再怎么强效的药,多半还要靠患者积极复健、控制三高等等的努力一起配合。

理解这样的思考盲点后,我们再回头想想,送失智患者到据点或日照这件事,应该就能看清家属之所以怀抱错误的期待,正是奠基在这样的思考盲点上才发生的。

所以,我总是很坦白地告诉家属:“据点和日照都不是神奇药丸。有人使用后有用,就会有使用后无效的案例。”欣喜的家属,当然会大力推荐其他人去试试看,导致很多时候,新手家属忘了同一选择,不见得人人都有效,也忘了除了做到“送长辈去”之外,或许还要做更多搭配的事项,才能得到这个效果。

接着,我会跟家属说说林妈妈的故事。

该做的都做了 妈妈失智症仍快速退化?

林妈妈离婚后,辛苦抚养儿子到成家立业,但儿子婚后,她开始觉得孤单了。生活失去重心的她,被家人带来医院检查后,发现的确有失智的迹象。

她的儿子小林很努力地带妈妈到医院看医生,也接受建议,送妈妈到失智据点,参加活动,希望透过增加人际互动和生活上的刺激来延缓退化。

可惜,林妈妈仍然持续退化。她的精神行为症状,造成家属的照顾压力。

小林希望妈妈可以安静听话,于是请精神科医生开药物控制,并且安排送妈妈入住安养中心。

我最后听到的消息是,林妈妈已经退化到必须包着尿布,并且出入都要靠轮椅的状况。

回想起来,不能说小林不好,大家口中所说的“该做的事情”,他也都做了:找医生、吃药、带到据点、送到有失智专区的照护机构。可是,结果很现实:林妈妈就是状况不好,不但没有改善,还退化得非常快。为什么呢?

我仔细想想林妈妈的日常生活。她自离婚后就独自带着唯一的孩子一起生活,全心全力养大独子。小林也不辜负她的栽培,顺利成家立业。唯一可惜的是母子两人一南一北居住,小林因为工作,必须长居在北部,只能利用周末回南部和母亲以及太太相处。

可以说林妈妈大部分的时间,只有媳妇陪着她,婆媳两人多半是无话可说的状态。

站在媳妇的立场,为了婆婆好,也为了纾解自己的照顾压力,当然很希望林妈妈到失智据点,参加活动。

其实,林妈妈也是愿意配合的,她理解到据点去,至少不用多花钱,也避免自己和媳妇无言以对的困守家中。

病患爆发情绪问题 最终导致病情恶化

只是,小林只能在周末回来南部的家里。林妈妈好不容易盼到儿子回来了,总想多聚聚,可是小林太太也想要和先生有专属于小俩口的时间。夹在婆媳间的小林,很辛苦地努力想平衡婆媳的期望。可是无论怎么安排,大家都不满意,情绪问题就来了。

林妈妈觉得自己很委屈,加上病症的影响,于是,她开始出现在晚辈眼中看来是无理取闹的行为。

因为这些行为,小林精疲力竭地请精神科医师开药,只求让妈妈安静、听话、不要和儿子及媳妇起冲突。但到最后,冲突太大,小林终于决定送妈妈到照护机构。直接切断婆媳间见面的机会,同时间,小俩口决定开始准备生孩子。

他们将照护的心力转往孕育下一代,将失智母亲的照顾转往专业机构人员身上。

入住机构的林妈妈变得安静,根本不与人互动,过往家属抱怨的爱发脾气和任性都消失了。但短短不到两个月,林妈妈就退化到大小便失禁的卧床状态。

(下文继续)

(网站专文,禁止转载)

书封。(宝瓶文化 提供)

(本文摘编自《“这样安排是为你好!”──照顾父母的25个盲点》,宝瓶文化提供 )

推荐阅读
年长者应提早让家人知道 自己想如何过晚年生活
长辈失智后心中真正想要的 是家人对他的爱
长期照顾失智长辈 手足同心相互体谅是上策

责任编辑:王晓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