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胶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微塑胶是小于5毫米的塑胶碎片,可以潜藏于我们的身体内。最新研究显示,微塑胶可以长期累积在肝脏、肾脏、大脑内,甚至可能增加患失智症的风险。医生提醒,饮食是摄入微塑胶的主要途径,因此减少微塑胶的影响,应从改变饮食习惯开始。
有研究指,人类平均每周摄入约5克微塑胶,相当于一张信用卡的重量!微塑胶来源广泛,例如食品在储存、运输和加工过程中,都可能释出微小的塑胶碎片;鱼、贝类等海洋生物会摄入微塑胶,进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茶包(尤其是塑胶材质)亦会在热水中释放微塑胶,一般纸杯的塑胶膜涂层也是摄入塑胶微粒的来源。
塑胶微粒入侵增失智症、中风、死亡等风险
学术期刊《自然-医学》最新发表新墨西哥大学的研究,通过检验过世者的内脏,发现大脑中的微塑胶浓度比肝脏、肾脏高出7~30倍,而2024年过世的人大脑中微塑胶含量比2016年过世的人高出50%,显示人类大脑中的微塑胶含量在8年之间显着增加。研究人员亦将失智症患者的样本与其他人对比,发现失智症患者大脑中的微塑胶含量远高于其他人。
研究人员指出,大脑中的微塑胶或纳米塑胶颗粒比病毒大不了多少,可以穿过血脑屏障。它们有可能阻碍毛细血管的血液流动,干扰神经轴突之间的连接,也可能促进失智症相关蛋白质的聚集,不过此研究仍然未能确定微塑胶是否为引发失智症的原因。
台北荣民总医院遗传优生科主治医师张家铭在《健康1+1》节目上说,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微塑胶与失智症有明显的相关性,但具体的机制仍然有待更精确的研究探索。他分析,卡在脑血管或神经组织中的微塑胶会引起免疫反应,而阿兹海默症的发生也与免疫异常有关。
另一项发表于2023年《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的研究指,在257名接受颈动脉斑块切除术的患者当中,颈动脉斑块中验出微塑胶的人相比没有验出微塑胶的人,罹患心脏病、中风或死亡的风险高达4.5倍。
张家铭解释:“微塑胶卡在血管中,会引来免疫细胞修复,导致发炎指标升高,进而加重动脉硬化、血栓风险,从而增加中风和死亡的机会。”
2021年一项研究更发现, 微塑胶已在人类胎盘中被检测到,可能影响胚胎发育,增加流产、早产与婴儿低出生体重的风险。
此外,今年《环境国际》期刊发表的研究认为,微塑胶会累积在人体的椎间盘、骨骼和软骨组织中,影响血清中的发炎和成骨因子水平,从而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喝咖啡、戴口罩皆中招
这些微塑胶是如何进入人体呢?张家铭说:“最主要的来源是吃进去的。”吃进体内的微塑胶,一部分通过粪便或尿液排出体外,但另一部分会永远留在体内。
张家铭说:“塑胶微粒不是光滑的小球,它是像碎片一样的东西,是有棱有角的,所以吃下去并不像大家想像中这么容易排掉。”
日常使用的纸杯,为了防水,内层通常会涂上一层塑胶膜,当倒入热咖啡等饮品时,可能加速微塑胶的释放。“等于是不知不觉中把塑胶喝下去了。”张家铭说。
除了饮食之外,呼吸也是摄入微塑胶的途径,包括吸入口罩中释出的微塑胶。期刊《整体环境科学》今年亦发表研究,表明即使是全新生产的口罩也存在微塑胶,这些微塑胶很可能是在无纺布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早前也有研究显示,快速呼吸,例如在剧烈运动时,口罩会释放出更多微塑胶,大约是正常呼吸时的两倍。长时间配戴和重复使用口罩,亦会增加微塑胶释放量。
4招避开饮食、环境中的微塑胶
面对无所不在的微塑胶,我们该如何自保?张家铭提醒注意以下四件事。
1. 避免使用塑胶容器盛装热饮、酸性、油脂食物
避免用塑胶袋装热汤,因为塑胶袋除了可能释放微塑胶外,其中的双酚A(BPA)等化学物质也可能溶出并被人体吸收。双酚A与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的作用类似雌激素,可能导致女性月经异常,并引发生殖功能相关的癌症。
2. 选择玻璃、不锈钢、陶瓷杯
瓶装水是一个很重要的微塑胶来源,为了减少摄入微塑胶,可以改用玻璃、陶瓷、不锈钢等材质的容器。
3. 使用活性碳滤水器过滤饮用水。
4. 选择新鲜食材,减少购买塑胶包装的即食品。@
身处纷乱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观赏视频:
责任编辑:张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