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4月16日讯】(大纪元记者黄玉燕台湾台中报导)公仔模型搜集风气夯,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与台湾大学生命科学院动物博物馆联合策划,推出全新特展《自然艺想》,邀请专业制作模型的台湾原型师共同参与,逾40件生物标本与模型栩栩如生,引领参观者探索人类如何透过“观察、测量、建模”的过程,理解复杂的自然,动物迷与模型爱好者,可前往一探究竟。
策展人、科博馆展示组蔡孟颖博士分享,“标本”源于自然,讲求还原真实,保存生物样貌;“模型”则是模仿实物原形,按一定比例缩放制成的样品。这次特展希望透过标本与模型的巧妙对比,呈现两者在研究、展示与教育上的基础功能,进一步带大众了解科学工作者、艺术创作者如何从专业视角出发,以不同方式诠释人们眼中的大自然。

科博馆馆长黄文山表示,《自然艺想》特展是一场科学与艺术的跨界对话,透过标本与模型的错置,突显“搜藏”的深度与广度、“科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并藉由展示呈现在大众眼前,引领观众多元思考。
台湾大学生命科学院动物博物馆技师郭伟望提到,19-20世纪初期,胚胎或小型无脊椎动物因难以保存与展示,当时工匠会用蜡或玻璃等材料制作仿真模型,虽制作过程繁复、技术要求高,但比展示真实标本容易,也具备艺术与科学双重价值。如今针对教学需求制作的实体模型较为少见,但“模型”的概念早已延伸到研究模式生物、电脑模拟等面向,成为人们理解、预测自然现象的重要工具。
梦工厂模型公司负责人李永丞表示,他从小就很喜欢这里的动物模型、拟真标本,没想到几十年后,能有机会与一群热爱动物模型创作的伙伴参与展出,期待能透过展览呈现自然最真实的样貌。


策展人蔡孟颖说明,这次展出多件原型师打造的恐龙模型,如禽龙、亚伯达角龙、厚头龙等,展现原型师手下的想像与真实;在“自然的‘模’样”单元中,观众能一窥1比20的暴龙头部模型制作流程,认识模型从平面图像转化成立体结构的关键历程。
特展“有‘模’有样”单元,还展出8只珍贵鬼鼠(Bandicota indica)标本,由日本教授青木文一郎在1934-1935年间采集制成。鬼鼠是台湾最大鼠类,曾广泛分布台湾低海拔荒野农田,如今鬼鼠成为受保护物种。这批近百年的棍棒标本展现早期标本制作技术,也见证台湾百年生态环境的变。《自然艺想》于科博馆第三特展室展出至2026年3月1日。

责任编辑: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