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用拳头雕塑人生──王英信与他的艺术山谷

雕塑家王英信与他的艺术作品。(廖俪芬/大纪元)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25年04月14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台湾南投报导)走入南投草屯九九峰山脚下,一片翠绿林木之间,雕塑静静伫立,仿佛正在低声细语。这里是【王英信美术馆】,也是王英信老师亲手筑起的艺术山谷。从拳击国手到雕塑家,76岁的他,未曾停下挑战自我、打磨创作的脚步。“雕塑不是必需品,但它能让人静下来,感受生命的重量。”

挥拳少年,转身为艺

高中时的王英信,对课业无感,拳击成了他与命运搏斗的方式。“我不是靠读书升学,是靠拳头。”他以优异的体育成绩保送台中体专,曾拿下全国轻甲级冠军,更七度代表台湾出国参赛。退伍后,他原以为能成为体育老师,却迟迟无法如愿。

“很多拳击手去酒店当保镳,我不想当兄弟。”他望着父亲珍藏的骨董,开始反思。“我小时候就喜欢艺术,那时候我才20多岁,就决定转行。”

拳头变泥手,从零到十的雕塑梦

“我没拜过师,是自己慢慢摸索出来的,经常到世界各地参观名家的作品。”他坦言自己不是科班出身,只能靠“打拳练出来的吃苦耐力”,一笔一刀反复练习,“感觉不对就毁掉重捏,有时做到彻夜未眠,直到满意才罢手。”

他的努力开花结果,屡获台阳美展金牌、杨三郎美术馆奖等荣誉,三度入选日本帝国美术展览会,更获得法国沙龙国家荣誉奖,成为台湾雕塑界的重要代表人物,成为各界邀约展览的艺术家。

美术馆,是他的第二人生

为了创作与展示兼具,从台中搬到南投,王英信买下九九峰山脚下的土地,建起属于自己的美术馆。“我考量经济问题,白天采光好,不用开灯;通风循环佳,也不需要冷气。这是自然绿建筑。”这座美术馆外园区满布他的雕塑作品,像一场静默的对话。

“我把大石头挖洞埋进去,再压紧,气温就会低三度,不会积水也很稳固,成为一个很棒的表演舞台。在这个庭院,我曾办过音乐会,可以容纳五百人。我一个洞一个洞挖,一个一个石头埋下去,做了五个月才完工。”

雕塑中的人物与温度

走进园区,目光难以移开其中一座名为〈台展三少年〉的作品:林玉山、陈进与年仅18岁的郭雪湖。“郭雪湖当时还不算画家,只是菜鸟,所以让他用笔测量,表示他还在学。”王英信笑说,“画家要有目标,有展览、有创作,生活才会有动力,所以他们三位都很高寿。”

他对细节的掌握无所不在。“荡秋千的女孩,我让她的头发往后飘,脚伸直,这才合理,不能让雕像不合逻辑。”

甚至他对“四D、五D”的概念也与众不同。“一般是三D,我这个雕塑我就把它加水柱,让雕像像在扭衣角。天气好时,水柱会出现彩虹,就变五D立体雕塑了。”

雕像,不只是形体,更是故事

在馆内有一尊雕像,是为世新大学董事长成舍我所做。“他笑的时候嘴会上扬,眼睛会变小,眼镜不能抢走他的脸,所以我把眼镜往下压,很自然又有很鲜活的姿态。”他思考的不只是雕像外型,更是互动性。“我设计这个角度,让毕业生拍照时自然看向雕像,整个画面就活起来了。”

雕塑是立体的艺术,但在王英信的世界里,它更是立体的人生。“立体雕塑一定要了解解剖学,也要合逻辑。”他坚持作品不只是外形,更要有灵魂与故事。“从照片变立体,要注意嘴角、眼神、比例,这些细节,会让雕像活起来。”

“艺术创作,就像拳击一样,要有毅力,要有目标。”王英信的话语里,有一种来自泥土的温度,也有一种来自生命经验的沉稳。

用雕塑敲开偏乡孩子的心门

今天的王英信,不仅是艺术家,更像是一位守在门口的园丁,为偏乡的孩子种下美的种子。他常亲自导览、解说,让孩子们第一次触碰到艺术。“艺术不是高高在上,它是生活的一部分。”

这片土地,因为他与他的雕塑,变得更有温度。而那些从拳头捏出的雕像,不只打动人心,也敲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对美的想像。

责任编辑:陈玟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