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4月14日讯】(大纪元记者赖玟茹报导)各国极端气候现象频繁发生,连续高温及低温情况,可能成为中风发生的重要影响因子。国家卫生研究院经分析20年、超过110万比急诊中风患者资料,14日公布研究结果,发现当2日内气温骤升超过6°C、骤降超过14°C时,缺血性中风风险增逾2倍。
国卫院国家环境医学研究所助研究员吴威德,运用全民健康保险研究资料库,分析2001至2020年,超过110万名首次急诊中风患者的资料,同时以两日内的气温变化作为分析基础,另空气污染等环境因子进行分析。
吴威德表示,过去以日温差作为基础的研究分析,但较少关注气候变化的增减,无法分辨出寒流或热浪等气候现象,难以了解气温剧烈变化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不过,高低温引发中风的机制不同,吴威德进一步说明,高温时,身体会因脱水而导致血液浓稠、形成粥状斑块,易引发缺血性中风。低温时,冷空气影响交感神经,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容易诱发出血性中风。
研究发现,当两日内气温骤升超过6°C时,缺血性中风风险提高超过两倍,两日内气温骤升超过16°C则达到另一个风险高锋;当两日内气温骤降超过14°C时,出血性中风也提高2倍的发生风险。超过35°C的极端高温与低于16°C的极端低温亦分别与不同类型中风风险增加相关。
吴威德表示,这项研究揭示,两日气温骤升与骤降,可当作特定中风发生的危害指标,台湾正逐渐迈入超高龄社会,年长者会对气候变化将更为敏感,易感族群更要注意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长者、慢性病患、独居、居家保温与通风不良者须留意气温变化、预防发病。
责任编辑:晓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