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一如预期,日本白川乡在春日阳光下,展开它朴素又华丽的篇章。蓝天如洗,远山仍覆着残雪,村庄里却已有花草苏醒、溪水潺潺。合掌造的茅草屋如一首静静吟咏的诗,竖立在岁月的风中,宁静却不沉默。
这一天,摄影家 Nina 行走于村落之间,记录这段介于寒冬与春光之间的时刻。她说:“悠闲漫步合掌村,厚厚茅草屋顶,不但可以保温,抵抗冬日的豪雪,更是冬暖夏凉,古人的智慧!”
在她的镜头里,春天与冬日共存——田间仍积着白雪,但屋前已有旅人晒着阳光,小孩笑闹声穿过古屋缝隙,仿佛打开了时光的门扉。


合掌造:以屋为诗的生活哲学
白川乡之所以被誉为“活着的世界遗产”,便是因这些形如双手合十的茅草屋“合掌造”。其屋顶斜度约60度,是为了承受厚重积雪;而多层设计的室内空间,不仅住人,更用来养蚕与储物,体现出与自然共存的智慧。
这些屋舍朝东西向建造,有助于风雪穿流、阳光洒入。村人世代遵循“不卖、不租、不拆”的原则,守护着这片文化遗产,仿佛屋内还住着从江户时代走来的祖灵。
而如今,这里依然有人家点着炉火,炖煮着红豆汤——Nina 在其中一间开放的合掌屋里喝咖啡,笑说:“中间炉灶煮着冒出甜蜜香气的红豆汤,幸福的滋味。”这样的片刻,就像童话故事中才能遇见的午后。



历史的静默守候
白川乡,位于岐阜县北部的飞驒山脉深处,自古便因交通不便而形成独立发展的聚落。这份地理的隔绝,反倒成为文化保存的恩典。
在17世纪江户时代,合掌造开始普及,用以应对恶劣的雪国生活条件。村民多以稻作、制纸、烧炭与养蚕为生,并发展出“结(ゆい)”制度,彼此协助建屋与农事。
1995年,白川乡与富山五箇山一同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这里不只是拍照热点,更是活生生的历史舞台,每栋房子、每条沟渠,都是一页日本民间史的篇章。



春雪未尽,画卷方展
从 Nina 的画面里,我们看到另一种春——非樱花盛放的娇艳,而是雪未融尽、水池倒影着蓝天与屋影的那种清澈。
“冬日积雪渐融,一洼洼水池,倒映蓝天…一幅一幅的画卷在眼前展开,我也像小孩一样徜徉大自然中,脚步都轻快起来。”
画面中,旅人漫步于村庄小径,雪与泥交错的路上写下当天的脚印;远处的炊烟与晨光交织成柔和色调,让人不自觉放慢呼吸。这种春,是静静的、温柔的、不需言语的安慰。


飞越合掌:空中的邂逅
午后,Nina 在村外空拍时,与来自新加坡的旅人不期而遇。
“我都走到村庄的边缘,旁边就是祖先的家,游客不会经过的地方…大灰飞起来后,飞高就往雪山去,再回望合掌村,哇!超美的。”
那是一种从天上凝望地面的感动:屋顶如羽,山雪未融,山脚村落静默无声,仿佛是大地托起的手心。
后来,她遇见那位同样玩空拍的新加坡人,“他不敢看飞机消失在眼前,然后就出现了工作人员说村庄不能飞空拍机,~提前收工。”在文化与规范之间,有着旅人之间最质朴的理解与微笑。


时光的结语:不只是风景
白川乡,不只是风景。它是日式生活美学的体现,是一个民族在岁月里与自然妥协、又不放弃美感的证明。
那天,摄影家 Nina 记下的不只是影像,更是对一种生活哲学的致敬。在合掌屋中喝一杯甜汤、在雪中走一段路、在蓝天下看屋顶线条向山延伸——这些都成为一段安静而深远的记忆。
她用一句话结尾:“幸福,让风和阳光告诉你。”
若你也想踏上这段旅程,请记得,不只是看风景,而是与风景说话。让合掌村,在你的生命里,也合掌一次。




责任编辑:陈玟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