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生活与情感故事累积 《那些人那些事 下街三十七番地》

《那些人、那些事 — 下街三十七番地》展览-开幕茶会来宾合照巷。(财团法人大嵙崁基金会提供)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25年04月11日讯】(大纪元记者徐乃义台湾桃园报导)财团法人大嵙崁文教基金会于桃园大溪公会堂举办《那些人、那些事-下街三十七番地》展览,由大溪和平老街上的协盛木器第三代及左右邻居一起策划,集合过去及现在7位和平老街上匠师们的70余件作品或物件共同参展。

《那些人、那些事 — 下街三十七番地》展览-展场一隅。
《那些人、那些事 — 下街三十七番地》展览-展场一隅。(财团法人大嵙崁基金会提供)

透过老照片、生活木器与访谈影片,带领观众走入和平老街的岁月长廊,重温一段文化变革、家族传承,以及无数街坊邻里的情感故事,展期自即日起至10月12日止。

大溪木器工艺拥有超过百年历史,从木器兴盛走向多元创作,协盛木器创立于1940 年,是大溪百年木器工艺发展长流的见证者。1960-1990年代更是大溪木器的兴盛时期,今日的和平老街,日治时期称为“下街”便是木器行的集聚地,那些在街角巷弄、工坊厂房间辛勤耕耘的匠师们,各个身怀绝技,他们是师徒、是邻里,也是在时代流转中留下痕迹的重要创作者。

《那些人、那些事 — 下街三十七番地》展览-展场参观。
《那些人、那些事 — 下街三十七番地》展览-展场参观。(财团法人大嵙崁基金会提供)

展览以“下街三十七番地”一带为象征座标,从一户典型的木器行的视角出发,展出作品横跨三代匠师创作,包括协盛木器第一代姚士英(1913~1983)为孙子打造的童趣木马、

《那些人、那些事 — 下街三十七番地》展览-民众参观。
《那些人、那些事 — 下街三十七番地》展览-民众参观。(财团法人大嵙崁基金会提供)

《那些人、那些事 — 下街三十七番地》展览-大溪仁安宫将军帽。(财团法人大嵙崁基金会提供)第二代姚逢时(1947-)因应时代小家户需求,当年即率先钻研微型佛桌及创作多种现代简约款式神桌供消费者选择,以及第三代姚世豪(1977-)创作融合大溪豆干与陀螺元素,结合设计所创作的茶家具组及干乐椅,展现木器随时代推移的发展演进与生活连结。

《那些人、那些事 — 下街三十七番地》展览-大溪仁安宫将军帽。
《那些人、那些事 — 下街三十七番地》展览-大溪仁安宫将军帽。(财团法人大嵙崁基金会提供)

展览也邀请对面邻居,也是协盛木器亲友的下街四十番地工坊刘清克匠师(1969-)及外公邱家全(1912~1986)的作品,邱家全及其兄弟可说是日治至战后时期的大溪工艺达人,擅长包含篆刻、纸扎、神像雕刻、墨绘等工艺,现场并展出邱家全为大溪社头绕境出巡将军所手工打造的神将头盔。

《那些人、那些事 — 下街三十七番地》展览-协圣木器姚逢时匠师与参观民众。
《那些人、那些事 — 下街三十七番地》展览-协圣木器姚逢时匠师与参观民众。(财团法人大嵙崁基金会提供)

另也邀请邻居协达木器共同参展,带来当年林先文艺师及邻里间的生活照,有师徒老照片及茶几等工艺作品。每一件展品皆是匠心的精神与岁月的纪录,更是关于一群人、一段时光,以及由无数创作与记忆交织而成的生活故事。

展览地点“大溪公会堂”,为日治时期特别组成“大嵙崁公会”集结地方仕绅力量集资筹建而成,是昔日重要的集会与文化活动场所,如今,这座百年建筑再次开放予居民参与,转化为一座承载地方记忆与文化交会的平台。

展览由协盛木器第三代姚慈盈与邻里共同策划,是一场从“生活木器”出发、再现“大溪故事”的文化盛宴。更多精彩活动陆续登场,活动相关资讯请见大嵙崁文教基金会官方网站https://www.takoham.org.tw/或脸书粉丝专页https://www.facebook.com/DaxiTakoham 。◇

责任编辑:昌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