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用来治疗2型糖尿病的热门药物,如Ozempic和Rybelsus,可能会增加罹患甲状腺癌的风险,特别是在使用的第一年内。
注:Ozempic和Rybelsus都为销售品牌名;Ozempic,台湾称“胰妥赞”,大陆称“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别名“诺和泰”;Rybelsus,台湾称“瑞倍适”,大陆称“司美格鲁肽片”,别名“诺和忻”;它们的通用名为“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
这项研究刊登于《美国医学会耳鼻喉科—头颈外科期刊》(JAMA Otolaryngology–Head & Neck Surgery)。研究人员分析了超过351,913名2型糖尿病成年患者的医疗数据,对比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与其它降血糖糖尿病药物之间的影响差异。
什么是GLP-1受体激动剂?
这是一种近年来广泛使用的糖尿病治疗新药,能模仿人体内的一种肠促胰岛素GLP-1(胰高血液葡糖素样肽1),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食欲、延缓胃排空,进而有效降低血糖与体重。
糖尿病治疗药物Ozempic和Rybelsus,即属于GLP-1受体激动剂(receptor agonists)。
第一年的风险上升近两倍
研究指出,在开始使用GLP-1类药物的第一年内,患者被诊断出甲状腺癌的风险,是其他糖尿病患者的1.85倍。随着使用时间拉长至两年以上,风险略有下降,但仍高出一般患者约1.27倍。
不过,整体来看,约只有69名患者(占总人数的0.17%)在研究期间被诊断出甲状腺癌。这显示尽管风险相对提高,实际发病人数仍属罕见。
致癌风险增加可能与监测有关
研究人员指出,这项风险提升未必完全由药物本身引起,也可能与患者在使用新药后接受更频繁的检查有关,导致疾病较早被发现。
报告中提到:“这项结果可能反映的是加强检测带来的影响,而不一定是药物直接导致癌症。”
优势与风险之间仍需权衡
目前GLP-1类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日益广泛,除了控制血糖,还被用来减重,甚至降低部分心血管疾病风险。研究团队强调,这类药物的整体代谢效益,可能仍高于其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这类药物在血糖与体重管理方面的效果,可能仍值得医师与病患考虑,尽管其与甲状腺癌之间的关联尚未完全厘清。”研究团队表示。
相关性尚不明朗 需进一步研究确认
研究也指出本身存在几项限制:例如无法区分甲状腺癌的亚型,而这种区分对于理解GLP-1受体激动剂关联性背后的生物学原因至关重要;医疗纪录主要来自保险与行政资料,以及研究对象只包括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治疗糖尿病的患者,不涵盖将该药物用于肥胖或心血管疾病管理的族群。
专家呼吁,未来仍需进一步研究,才能确认这类药物与甲状腺癌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并帮助医疗人员在实际治疗中做出更全面的评估。
英文报导请见英文《大纪元时报》:Diabetes Medications Linked to Increased Risk of Thyroid Cancer
身处纷乱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责任编辑: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