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4月01日讯】(大纪元记者徐乃义台湾桃园报导)缅泰发生规模8.2极浅层强震,灾区画面透过新闻及网路播送,令人不安。有些民众虽身处安全地区,却在接触灾情报导时出现胸闷、心悸、焦虑、失眠等不适反应。桃园疗养院精神科研究医师田耘提醒,这可能是大脑对过往创伤的病生理反应进而引发的身体症状表现,不是个人脆弱,应被理解并妥善照顾。
32岁的小芸(化名)6岁时历经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家人仓皇逃生的记忆深植心中。多年后再次遇上地震新闻密集播放,她出现失眠、心悸、专注困难、坐立难安等焦虑相关症状,影响生活与工作。田耘医师指出,创伤反应可能长年潜伏,一旦遇到相似情境,就会被再次唤起,导致情绪反应与身体不适。

谁是高风险族群?灾难相关新闻画面本身即是心理刺激,部分族群特别容易受到影响,包括:
• 曾历天灾、火灾、车祸等创伤事件者
• 有焦虑症、忧郁症、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病史者
• 长期处于高压职场者(如医护、救灾人员)
常见反应包括失眠、易怒、过度警觉、情绪不稳、不愿谈论或反复提起灾情等。若持续数日且影响生活,应及早寻求专业协助。
专业协助与家人支持同等重要,目前多数医疗机构提供以下协助:
• 精神科门诊:进行身心评估与药物治疗
• 临床心理会谈:协助梳理创伤与情绪
• 心理卫教:提供压力调适、自我检测表与卫教指引
桃园疗养院提醒,若发现亲友近期频繁接触灾难相关新闻或事件后情绪受影响,进而导致生活或工作功能出现状况,应主动倾听与陪同就医,及早发现相关身心状况。
三项自我照护原则 协助情绪回稳过渡期
除了寻求专业协助,也可透过以下日常实践,帮助自己从灾后压力中慢慢恢复:
1. 建立稳定日常:维持规律的作息与饮食,安排简单活动,让生活重新有秩序。
2. 保持人际连结:与家人、朋友谈谈自己的感受,不需独自承担情绪。
3. 练习放松与自我接纳:透过深呼吸、肌肉放松或正念练习安定身心,并接纳恐惧与不安是正常反应,给自己时间慢慢恢复。
【温馨提醒】若你或亲友出现持续的不适,不要忽视,也不要独自承担。寻求帮助,是修复的第一步。◇
责任编辑:昌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