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尔著名的正歌剧《阿里欧唐德》

18世纪初期,英国大众对韩德尔的音乐十分着迷。乔治‧弗雷德里克‧韩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年)是一位德裔英国作曲家,其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都在伦敦度过。在伦敦,他成为正歌剧(opera seria)的先驱。正歌剧是意大利歌剧的一种,其编排细腻的咏叹调(arias)(注)专为当时著名的歌唱家创作。
韩德尔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歌剧,而《阿里欧唐德》(Ariodante)或许是他最历久不衰的杰作,展现他丰富的音乐表达结合戏剧性叙事的能力。

故事扣人心弦
歌剧《阿里欧唐德》(Ariodante)于1734年在新落成的柯芬园王家剧院(Covent Garden Theatre)举行首演,讲述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歌剧改编自安东尼奥‧萨尔维(Antonion Salvi)的作品,创作灵感来自吕多维科‧阿里奥斯托(Ludovico Ariosto)的史诗作品《疯狂奥兰多》(Orlando Furioso)的启发。
《阿里欧唐德》故事情节清晰、简单,以线性叙事。故事背景设定在中世纪的苏格兰,描写阿里欧唐德(Ariodante)和洁娜薇拉(Ginevra)的爱情、拆散他们的阴谋,以及幸福的重逢。阿里欧唐德和洁娜薇拉彼此相爱,他们的结合虽然得到苏格兰国王洁娜薇拉父亲的祝福,但却受到邪恶的波里尼索公爵(Duke Polinesso)的威胁,公爵密谋要抢夺洁娜薇拉与王位。
波里尼索公爵与洁娜薇拉的女仆达琳达(Dalinda)共谋拆散这对幸福伴侣。达琳达伪装成洁娜薇拉,把波里尼索带进她的寝室,以此欺骗阿里欧唐德,让他相信他的爱人不忠。阿里欧唐德悲痛欲绝,投海自尽。阿里欧唐德的兄弟卢卡尼奥(Lurcanio)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后,责备洁娜薇拉不忠,洁娜薇拉悲痛万分地解释自己的无辜。接着,女仆达琳达在森林里巧遇幸存的阿里欧唐德,于是她回到城堡,揭露密谋真相。卢卡尼奥向波里尼索发起决斗挑战,波里尼索战败死去。恋人再度重逢,正义获得伸张,举国欢腾。
《阿里欧唐德》戏剧性的结构展现正歌剧的活力。第一幕歌颂阿里欧唐德和洁娜薇拉之间的爱情,重要情节在第二、三幕展开,两位主角都身陷悲惨的境地,幸好最终获得圆满结局。
波里尼索“欺骗的阴谋”灵感来自莎士比亚1600年的戏剧《无事生非》( Much Ado About Nothing)(剧中有一位角色企图侵犯一名女士的贞洁)。韩德尔更进一步用音乐表现人物内心真实的想法。

表现力十足的音乐
歌剧《阿里欧唐德》 以优美生动的音乐闻名。韩德尔在这出歌剧里对旋律与管弦乐的运用独到,凸显他塑造人物与传达强烈情感的能力。
在这出歌剧里,音乐起到推动情节与透露角色真实意图的作用。第一幕,洁娜薇拉唱出优美欢乐的咏叹调《魅力、极尽赞美、活泼》(Vezzi, lusinghe, e brio)表达她对阿里欧唐德的爱意。接着,当波里尼索企图诱惑洁娜薇拉时,音乐突然一变为强烈愤怒的咏叹调,《我眼中看见的可怕》(Orrida agli occhi miei)。
紧接着,阿里欧唐德现身加入洁娜薇拉,两人唱起温柔的二重唱;突然国王驾到,打断了二重唱。随着国王对他俩的祝福,阿里欧唐德与洁娜薇拉开始用充满欢乐、表现精湛的咏叹调庆祝他们即将展开的幸福。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一桩阴险的计谋正在暗中策划。波里尼索以两首充满威胁的咏叹调,包括《当欺骗被隐瞒》(Coperta la frode),揭露他深层的性格,舞台充斥着欺骗和阴谋的氛围。

第二幕笼罩在黑暗的面纱下。当阿里欧唐德散步经过花园时,突然心一沉,眼见即将成为他未婚妻的洁娜薇拉(实际上是达琳达所伪装),竟欢迎波里尼索进入她的寝室。阿里欧唐德觉得遭到背叛,将自己的痛苦倾注在令人难忘的咏叹调《嘲笑,不忠的人》(Scherza infida)上,哀伤的巴松管(低音管)伴奏呼应他的混乱情绪。
当洁娜薇拉得知自己被欺骗后,悲伤到晕了过去,她的痛苦回荡在咏叹调《我的心在颤抖》(Mi palpita il core)。因为被诬陷,洁娜薇拉陷入绝望的哀叹,并在曲调《我的残酷折磨》(Il mio crudel martoro)中濒临崩溃边缘。
第三幕展现危机解除的曙光,正义和爱情凌驾一切,在韩德尔的旋律中展露无遗。幸存的阿里欧唐德在树林中徘徊,突然撞见达琳达。阿里欧唐德向达琳达对质,她才坦白了整件阴谋。阿里欧唐德在曲调《黑夜》(Cieca notte)中唱出知悉波里尼索诡计的心境。
在竞技场上,卢卡尼奥与波里尼索决斗,迫使波里尼索在死前认罪。阿里欧唐德欢欣鼓舞地唱出《度过黑暗与险恶之夜》(Dopo notte);达琳达为了寻求救赎与阿里欧唐德唱出《说,希望》(Dite, spera)。阿里欧唐德与洁娜薇拉在胜利的结局中和好如初,一起唱出《我渴望拥有一千条生命》(Bramo aver mille vite)。
正歌剧杰作
歌剧《阿里欧唐德》公认是正歌剧的杰作。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尽管歌剧的叙事扣人心弦,音乐充满表现张力,但它却在首演后沉寂了两百多年。直到1959年,在韩德尔诞辰两百周年纪念活动上,《阿里欧唐德》才又重新受到重视,广受欢迎。
正歌剧是17世纪末至整个18世纪的主要歌剧形式,《阿里欧唐德》可谓正歌剧音乐风格的典范。韩德尔的正歌剧遵循三幕结构的传统,以宣叙调(recitatives)和咏叹调组成,这都有助于探求复杂的情感和角色个性的发展。这出歌剧也探讨了正歌剧中常见的爱情、荣耀、背叛与救赎等主题。乐谱以细腻的装饰音、张力十足的宣叙调和重复前一段音乐的咏叹调(da capo arias)为特色。

韩德尔在这出歌剧中所展现的歌剧风格,包括他的乐谱、宣叙调的运用、结合咏叹调与合唱等创意,无不影响了接下来重要的歌剧作曲家莫札特与海顿。
1950年代,随着巴洛克音乐的复兴,造就历史剧的兴起,于是将歌剧《阿里欧唐德》重新推上舞台。指标性的咏叹调在这部歌剧里可谓耀眼的典范,韩德尔的才华表露无遗。他的音乐赋予角色生命,透露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扣人心弦。正歌剧《阿里欧唐德》充满戏剧性的情感闪耀着光芒,留给后世对人类情感与韧性永无止尽的探索。
译者注:
- “咏叹调”(Aria或Air)又称“抒情调”。咏叹调多为独唱曲,以高度抒情与情感充沛的声音表现。
- 绗缝(注音:ㄏㄥˋㄈㄥˊ)是一种缝制具有夹层纺织物的缝纫工艺,使棉絮固定、均匀,常运用在服装、棉被、坐垫上。
原文:Handel’s ‘Ariodante’: A Highlight of Opera Seria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维特(Ariane Triebswetter),国际自由新闻工作者,拥有现代文学和古典音乐背景。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