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尔著名的正歌剧《阿里欧唐德》

韩德尔的歌剧运用丰富与充满表现力的音乐讲述动人的故事。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维特(Ariane Triebswetter) 吴约翰编译
版画《柯芬园王家剧院》(Theatre Royal, Covent Garden)是《伦敦的缩影》(The Microcosm of London)中的一幅,1808年创作。柯芬园王家剧院是歌剧《阿里欧唐德》首演之处。(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1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18世纪初期,英国大众对韩德尔的音乐十分着迷。乔治‧弗雷德里克‧韩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年)是一位德裔英国作曲家,其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都在伦敦度过。在伦敦,他成为正歌剧(opera seria)的先驱。正歌剧是意大利歌剧的一种,其编排细腻的咏叹调(arias)(注)专为当时著名的歌唱家创作。

韩德尔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歌剧,而《阿里欧唐德》(Ariodante)或许是他最历久不衰的杰作,展现他丰富的音乐表达结合戏剧性叙事的能力。

巴尔塔萨‧丹那(Balthasar Denner)的肖像作品《乔治‧弗雷德里克‧韩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1726年创作。韩德尔创作的《阿里欧唐德》(Ariodante)是巴洛克歌剧的典范。(公有领域)

故事扣人心弦

歌剧《阿里欧唐德》(Ariodante)于1734年在新落成的柯芬园王家剧院(Covent Garden Theatre)举行首演,讲述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歌剧改编自安东尼奥‧萨尔维(Antonion Salvi)的作品,创作灵感来自吕多维科‧阿里奥斯托(Ludovico Ariosto)的史诗作品《疯狂奥兰多》(Orlando Furioso)的启发。

《阿里欧唐德》故事情节清晰、简单,以线性叙事。故事背景设定在中世纪的苏格兰,描写阿里欧唐德(Ariodante)和洁娜薇拉(Ginevra)的爱情、拆散他们的阴谋,以及幸福的重逢。阿里欧唐德和洁娜薇拉彼此相爱,他们的结合虽然得到苏格兰国王洁娜薇拉父亲的祝福,但却受到邪恶的波里尼索公爵(Duke Polinesso)的威胁,公爵密谋要抢夺洁娜薇拉与王位。

波里尼索公爵与洁娜薇拉的女仆达琳达(Dalinda)共谋拆散这对幸福伴侣。达琳达伪装成洁娜薇拉,把波里尼索带进她的寝室,以此欺骗阿里欧唐德,让他相信他的爱人不忠。阿里欧唐德悲痛欲绝,投海自尽。阿里欧唐德的兄弟卢卡尼奥(Lurcanio)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后,责备洁娜薇拉不忠,洁娜薇拉悲痛万分地解释自己的无辜。接着,女仆达琳达在森林里巧遇幸存的阿里欧唐德,于是她回到城堡,揭露密谋真相。卢卡尼奥向波里尼索发起决斗挑战,波里尼索战败死去。恋人再度重逢,正义获得伸张,举国欢腾。

《阿里欧唐德》戏剧性的结构展现正歌剧的活力。第一幕歌颂阿里欧唐德和洁娜薇拉之间的爱情,重要情节在第二、三幕展开,两位主角都身陷悲惨的境地,幸好最终获得圆满结局。

波里尼索“欺骗的阴谋”灵感来自莎士比亚1600年的戏剧《无事生非》( Much Ado About Nothing)(剧中有一位角色企图侵犯一名女士的贞洁)。韩德尔更进一步用音乐表现人物内心真实的想法。

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é)的版画作品《达琳达伪装成洁娜薇拉,让波里尼索进入她的卧房》。(公有领域)

表现力十足的音乐

歌剧《阿里欧唐德》 以优美生动的音乐闻名。韩德尔在这出歌剧里对旋律与管弦乐的运用独到,凸显他塑造人物与传达强烈情感的能力。

在这出歌剧里,音乐起到推动情节与透露角色真实意图的作用。第一幕,洁娜薇拉唱出优美欢乐的咏叹调《魅力、极尽赞美、活泼》(Vezzi, lusinghe, e brio)表达她对阿里欧唐德的爱意。接着,当波里尼索企图诱惑洁娜薇拉时,音乐突然一变为强烈愤怒的咏叹调,《我眼中看见的可怕》(Orrida agli occhi miei)。

紧接着,阿里欧唐德现身加入洁娜薇拉,两人唱起温柔的二重唱;突然国王驾到,打断了二重唱。随着国王对他俩的祝福,阿里欧唐德与洁娜薇拉开始用充满欢乐、表现精湛的咏叹调庆祝他们即将展开的幸福。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一桩阴险的计谋正在暗中策划。波里尼索以两首充满威胁的咏叹调,包括《当欺骗被隐瞒》(Coperta la frode),揭露他深层的性格,舞台充斥着欺骗和阴谋的氛围。

约翰维‧雷尔斯特(John Verelst)的肖像作品《安娜‧玛利亚‧斯特拉达》(Anna Maria Strada)。1732年创作。斯特拉达替韩德尔的歌剧《阿里欧唐德》创造洁娜薇拉这个角色。(公有领域)

第二幕笼罩在黑暗的面纱下。当阿里欧唐德散步经过花园时,突然心一沉,眼见即将成为他未婚妻的洁娜薇拉(实际上是达琳达所伪装),竟欢迎波里尼索进入她的寝室。阿里欧唐德觉得遭到背叛,将自己的痛苦倾注在令人难忘的咏叹调《嘲笑,不忠的人》(Scherza infida)上,哀伤的巴松管(低音管)伴奏呼应他的混乱情绪。

当洁娜薇拉得知自己被欺骗后,悲伤到晕了过去,她的痛苦回荡在咏叹调《我的心在颤抖》(Mi palpita il core)。因为被诬陷,洁娜薇拉陷入绝望的哀叹,并在曲调《我的残酷折磨》(Il mio crudel martoro)中濒临崩溃边缘。

第三幕展现危机解除的曙光,正义和爱情凌驾一切,在韩德尔的旋律中展露无遗。幸存的阿里欧唐德在树林中徘徊,突然撞见达琳达。阿里欧唐德向达琳达对质,她才坦白了整件阴谋。阿里欧唐德在曲调《黑夜》(Cieca notte)中唱出知悉波里尼索诡计的心境。

在竞技场上,卢卡尼奥与波里尼索决斗,迫使波里尼索在死前认罪。阿里欧唐德欢欣鼓舞地唱出《度过黑暗与险恶之夜》(Dopo notte);达琳达为了寻求救赎与阿里欧唐德唱出《说,希望》(Dite, spera)。阿里欧唐德与洁娜薇拉在胜利的结局中和好如初,一起唱出《我渴望拥有一千条生命》(Bramo aver mille vite)。

正歌剧杰作

歌剧《阿里欧唐德》公认是正歌剧的杰作。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尽管歌剧的叙事扣人心弦,音乐充满表现张力,但它却在首演后沉寂了两百多年。直到1959年,在韩德尔诞辰两百周年纪念活动上,《阿里欧唐德》才又重新受到重视,广受欢迎。

正歌剧是17世纪末至整个18世纪的主要歌剧形式,《阿里欧唐德》可谓正歌剧音乐风格的典范。韩德尔的正歌剧遵循三幕结构的传统,以宣叙调(recitatives)和咏叹调组成,这都有助于探求复杂的情感和角色个性的发展。这出歌剧也探讨了正歌剧中常见的爱情、荣耀、背叛与救赎等主题。乐谱以细腻的装饰音、张力十足的宣叙调和重复前一段音乐的咏叹调(da capo arias)为特色。

提香的作品《穿着绗缝袖子的男人》(注)(A Man With a Quilted Sleeve),1510年创作。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肖像描绘的是吕多维科‧阿里奥斯托(Ludovico Ariosto)。阿里奥斯托的史诗带给韩德尔创作歌剧的灵感。(公有领域)

韩德尔在这出歌剧中所展现的歌剧风格,包括他的乐谱、宣叙调的运用、结合咏叹调与合唱等创意,无不影响了接下来重要的歌剧作曲家莫札特与海顿。

1950年代,随着巴洛克音乐的复兴,造就历史剧的兴起,于是将歌剧《阿里欧唐德》重新推上舞台。指标性的咏叹调在这部歌剧里可谓耀眼的典范,韩德尔的才华表露无遗。他的音乐赋予角色生命,透露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扣人心弦。正歌剧《阿里欧唐德》充满戏剧性的情感闪耀着光芒,留给后世对人类情感与韧性永无止尽的探索。

译者注:

  1. “咏叹调”(Aria或Air)又称“抒情调”。咏叹调多为独唱曲,以高度抒情与情感充沛的声音表现。
  2. 绗缝(注音:ㄏㄥˋㄈㄥˊ)是一种缝制具有夹层纺织物的缝纫工艺,使棉絮固定、均匀,常运用在服装、棉被、坐垫上。

原文:Handel’s ‘Ariodante’: A Highlight of Opera Seria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维特(Ariane Triebswetter),国际自由新闻工作者,拥有现代文学和古典音乐背景。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806 年,约翰‧卡罗尔(John Carroll)成为美国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国建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卡罗尔还亲眼目睹了新国家第一座大教堂的开工。这座教堂是美国早期杰出建筑师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伟大的杰作之一,如今称为巴尔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伦大教堂(或译达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兰东北方,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诺曼式建筑(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国诺曼人在11、12世纪时建造的英格兰罗马式风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美国在制作绗缝被(quilt)方面有悠久传统,但绗缝艺术可以追溯到欧洲和亚洲的中世纪。英文“quilt”一词最早出现于13世纪,与拉丁文“culcita”(意为“垫子”)有关;当时制作绗缝被是为了基本生活所需、庆祝特定人生大事、彰显针线技艺,以及作为政治宣传。
  • 洗手壶(aquamanile)是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常备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语aqua和manus,分别为“水”与“手”之意。洗手壶在宗教和世俗场合都会用到,神父在做礼拜时会用它倒水洗手;贵族和富商在宴会上也会摆放华丽的洗手壶给客人洗手。
  • 欣赏汉普顿宫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于那融合美丽、端庄、高贵、内敛与庄重的画作之余,可能会以为这些画作来自一位18世纪中后期的艺术家。然而,这些肖像画却是在更早一个世纪之前由戈弗雷‧内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创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国画家,公认是英国最杰出的巴洛克肖像画家。
  • 很多人会在一月份做年度计划。每年我都会拟定两个大的创新方案,我会按季节规划:春夏两季照料我的果菜园;秋冬两季学习一项艺术或手艺,今年是学女装裁缝。
  • 捷克共和国的捷克克鲁姆洛夫镇(Cesky Krumlov),距捷克、奥地利、德国三国交界处不到50英里,是该地区建筑遗产的杰出代表。小镇历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许多普通建筑,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更大型的建筑,包括两座宏伟的修道院在内,更为小镇增添了美感和历史气息。
  • 克拉约瓦艺术博物馆(Craiova Art Museum)是罗马尼亚的[ascii]着[/ascii]名景点,收藏着该国一些最重要、最精美的绘画和雕塑,时间跨度从中世纪到现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