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照顾长者没有标准方式;与其晚辈采取轮流照顾,不如考量长辈个体化差异,以让其安心和稳定病程为首要。
盲点14:照顾父母子女要公平分摊,李妈妈在子女间过游牧生活
医师叮咛:长期照顾首要非求手足公平分摊,同心协力和相互体谅乃上策。
长期照顾长辈 晚辈公平分担为上策?
我的父母和祖父母那一辈,所生的孩子似乎都不少。对他们那个世代来说,一个家庭似乎最少也有三个孩子,所以等到他们老了,需要长期照顾了,通常也能有足够的孩子数量一起轮流照顾。
因为自己当上了以高龄者为主要对象的医师,所以难免会注意到家中小孩多的优点。过去的我,多半会站在孩子们的立场去思考照顾父母这件事情,心想既然有足够的人手,那么,大家最好要轮流照顾。如此一来,大家都有机会表达孝顺的心意,同时也能平均分担照顾工作。
简单说,就我看来,“轮流”几乎就等于“公平”。
后来因为和李妈妈互动的经验,我的想却法改变了。
李妈妈本身罹患失智症,她有三个儿子。说起来,也都是好孩子,三兄弟出钱聘雇两位台籍看护(其中一位还有护理背景)和一位外籍看护来照顾老母亲,所以李妈妈一天二十四小时,身旁至少有两位看护。
表面上看来,李妈妈的晚年生活似乎是不用担心的,但我更进一步理解后,发现问题可大了。
孩子轮流照护失智妈妈 患者病程差异极大
因为李妈妈必须每住满一个月,就换一个地方住。她从一个孩子家,换到另一个孩子家,就像是在兄弟三人之间过着游牧的生活。
还在失智症初期的李妈妈,过着辗转迁移的生活,还算可以适应。因为虽是在不同的家搬来搬去,可是跟在身旁照顾与陪伴的人,是固定的。
但后来李妈妈却开始出现不同的反应。例如,轮到与感情较亲的儿子一起居住时,她常常会去敲儿子的门,想跟儿子说说话。但轮到住在其他两位感情没那么亲密的孩子们家中时,她多半只是跟着看护们,进行日常活动。整天就是起床、吃饭、简单生活作息之后睡觉。
随着失智症病程的进展,李妈妈在不同孩子们家中的表现差异,更加明显。
只有在她偏爱的儿子家中时,她才会有稳定的日常生活作息和行为表现。一旦轮到其他儿子们家中,李妈妈就特别难照顾,不时有情绪高低起伏与夜间失眠的状况,导致跟着照顾她的台籍看护,总会企求似的看着我问:“有没有什么药物,可以让她情绪稳定呢?”
我摇摇头:“用药不一定好。照顾失智症患者,让她的生活中有稳定的人事物,才是最好的解药。”
停了一下后,我忍不住问:“不能让李妈妈一直住在同一个地方吗?”
看护露出为难的神色:“这不是孩子不想出钱的问题啦,是孩子们想轮流表现孝顺。”
这样的回答,真是让我啼笑皆非啊。这样的“公平”,真的好吗?
回想起来,我与李妈妈的医病关系自开始到现在,也算是好一段时日了。总是听闻她的儿子们为妈妈做了这个或那个,但我从来没有看过这位老母亲的三个孝顺儿子来过医院呢。每次见到的,都是有护理师背景的台籍看护,以及外籍看护带着李妈妈来门诊。
我也曾问李妈妈:“你好吗?”
就见李妈妈主动拉着台籍护理师的手,说:“她对我很好,不能离开我。”
面对这样的场面,我不好多说什么,只能在心底叹气。
我忍不住默默想着:手足之间要求照顾工作要平均分担,但这样的“公平”,真的好吗?话说回来,难道李妈妈当年对三个孩子,都以丝毫不差的“公平分配”方式来养大他们吗?
子女照顾长辈没有同一套标准
我想到自己家中有四个男孩。我的先生花了很多时间,教导第一个孩子读书,等到长子可以自立了,我先生就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第二个孩子身上。接下来,轮到第三个孩子进入国小就读了,做父亲的发现这个孩子挺自动自发,不需要太花心力盯进度,于是,他就把时间和精力,转回到还需要人叮咛的老二身上。
几年后,轮到最小的儿子。我发现先生和这个小孩之间颇像朋友关系。或许是这个孩子真的比较成熟、懂事,也可能是做父亲的养育孩子的经验多了,年纪也有了,更懂得不同的孩子间,需要张弛有度。
以一个母亲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样的照顾差异很有趣。更有趣的,是有一回一位对紫微斗数有研究的朋友,跟我说了他的观察。那时,这位朋友与我的孩子们间都还称不上认识呢,他就笃定地断言,在这四个孩子中,只有最小的儿子觉得父亲知识丰富又风趣、好玩,其他三个儿子面对父亲都有沉重的压力。
所以,做父母的无论怎么努力,都没办法用一模一样的方式,来养大每一个孩子,所以孩子们也很自然地,因为与父母间的不同互动经验和记忆,就产生了不同的看待父母的方式与相处上的差异。
那么,等到父母亲老了,需要长期照顾了,我们又怎么能要求所有的孩子,用同样的方式、同一套标准来照顾父母亲呢?
(网站专文,禁止转载)

(本文摘编自《“这样安排是为你好!”──照顾父母的25个盲点》,宝瓶文化提供 )
推荐阅读
照护长者除了吃和睡 还要回应其内心需求(上)
照护长者除了吃和睡 还要回应其内心需求(下)
年长者应提早让家人知道 自己想如何过晚年生活
责任编辑: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