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63):里仁为美

作者:薛驰
《论语说》(公有领域 / 大纪元制图)
font print 人气: 13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一》)

【注释】

里仁为美:(一)里,作名词讲,民之所居也。有人据此将本章翻译为“居住在仁德之地为好。择居而不住仁德之地,怎能算是明智呢?”的确,孔子也重视环境的影响,择居实际与交友、修身有关。(二)里,作动词讲,居住(与下文的“处”互文见义)。孟子云:“仁,人之安宅也。”《荀子‧大略》亦云:“仁有里,义有门;仁,非其里而处之,非仁也;义,非其门而由之,非义也。”有人据此将本章翻译为“人能居于仁道,这是最美的了。若择身所处而不择于仁,哪算是知呢?”以上两解皆通,而深浅各自有别。而在“讨论”中,笔者引用了另一种解读。

择不处仁,焉得知:处,音chǔ。知,音zhì,同智。钱穆认为,人贵能择仁道而处,非谓择仁者之里而处。若不择仁道而处,便不得为知。孔子每仁知兼言。

【讨论】

本章为“里仁篇”第一章。“里仁篇”共二十六章,以仁为中心,论及仁、道、孝、义、利、言、行、事君、交友等等内容。第一篇论学(“学而篇”),第二篇论政(“为政篇”),第三篇论礼乐(“八佾篇”),而“学”、“为政”、“礼乐”,要落实,就得靠人的修为。故而,第四篇,围绕人的修养论仁,在孔子思想里,仁是人修养的中心。

“仁”在《论语》中凡110见,是高频词。谈论人的修为,孔子为什么要以“仁”为中心呢?这也是有渊源的。

首先,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中,“仁”出现8次,并存在于一个思想体系中,即第38章所载:“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可见,“仁”在“道”“德”之后,而在“义”“礼”之前。

孔子则有所不同。《论语》中有一则孔子的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篇)“道”“德” “仁”的次序是一样的,但孔子落脚于“艺”。老子、孔子之不同,或许是因为老子是修道人语,孔子是教育家语。

那么,“仁”是什么意思。《论语》中虽然没有下一个现代式的定义,却有很多论述,揭示了其丰富的内涵。本文赞成这样一种观点:《论语》中存在全面的“仁”学体系,根本原因在于孔子思想已高度成熟,儒家由此才能在春秋时期蔚然成为一大学派。

从字源讲,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甲骨文有没有“仁”字,尚无定论。不过,即使没有,也“不足证殷周之必无仁字也”(董作宾语)。后,1974年在河北省平山县发掘的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群、1981年在陕西省扶风县西周墓中,分别发现了“仁”字。也就是说,西周之世,已用“仁”字。

传世典籍中最早记录“仁”字的,是《尚书‧金滕》。结合《诗经》《国语》《春秋》和《逸周书》等,可以判断:孔子之前,“仁”的观念已为周王室、鲁、晋、楚、吴、郑、齐等国精英阶层普遍认同。不过,人们对“仁”的认识和看法不一,有的互相差别很大。孔子则对“仁”的内涵进行了多方面阐发和升华,建立起了“仁学”。自此,“仁之一字关系吾国政治哲学人生哲学者至钜,为伦常道德之本原,儒家思想之中心。”(董作宾语)

《论语》中述及最早的帝王,是“五帝”最后两位:尧、舜。作为部族社会推举或禅让的首领,尧、舜所培育的是由“亲亲”到“泛爱众”的社会伦理及政治、文化理念。可以说,尧、舜、禹、汤所形成的伦理与政治传统,是孔子“仁”的历史源头。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继承、弘扬、创制的礼乐文化,则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来源。

《论语》第一篇,第一章讲“学而时习之”,第二章就讲 “仁”——“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第三章讲“巧言令色,鲜矣仁!”第六章要弟子“泛爱众,而亲仁”。第二篇没提到“仁”。第三篇提到一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到第四篇,就主论“仁”了。

第四篇怎么开始来论“仁”呢?第一章就这么一句话——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有学者翻译为:住家,尚且以有仁风的地方为好;选择一种做人的道理而不知道选择仁,这还可以算得上是聪明吗!)讲得很简单、很形象,激发了人们对“仁”的向往之心,就像打开了“仁”的大门,后面孔子对仁的论述络绎而来。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论语集注》(朱熹,载入《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著,三联书店)
《樊登讲论语:学而》(樊登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武树臣:“仁”的起源、本质特征及其对中华法系的影响》(https://reurl.cc/DKWm5N)
《前孔子时代之“仁”观》(https://reurl.cc/nqW78v)
《〈论语“仁”学体系考论——兼及〈论语思想体系的“内隐”特征(https://reurl.cc/lN3vxl)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礼之存在,表现出来,就是礼的形式仍能见到。告朔之礼虽不行,而每朔犹杀羊进庙,则使人尚知有此礼。如饩羊都废止了,则此礼便痕迹都不存了,
  • 朱熹要人读《论语》,不仅是读经、解经,更是要读者通过读书而体察自我、规范自我。这时的读者,不是单纯的文字阅读者,而像是一个求道者。
  • 孔子定《诗》,以《关雎》为第一篇,自有深意。孔子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朱熹解说道:关雎之诗,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
  • 鲁定公愈加信任孔子,让孔子“代行相事”,孔子主政三月,鲁国大治。齐国害怕,就送去美女、良马腐蚀鲁国君臣。孔子辞职,开始周游列国。一段君臣相遇、鲁国中兴的机遇被扼杀了。此乃千古之叹!
  • 其实,孔子对管仲的历史功绩是高度评价的。在本章说“管仲之器小哉!”可能重心并不在说管仲的不俭、不知礼,而是在大发感慨。感慨什么呢?
  • 那么,实际可以把音乐分为四如之境——翕如之境,纯如之境,曒如之境和绎如之境。这四如之境,又可对应元亨利贞或者春夏秋冬四象。所以,孔子语鲁太师乐,所谈的是天地之道,是天地之大乐,是政通人和之乐,是为万世开太平之乐。
  • 《论语》中,退隐的贤人不少,如“楚狂接舆”,如“长沮”和“桀溺”,如“荷蓧丈人”等。但是,只有仪封人对孔子完全认同,知道孔子的历史使命所在,可以说是孔子的千古知音。
  • “六代乐舞”之首,就是黄帝的《云门大卷》。据《史记》等典籍记载,黄帝以“云”命名百官,军队也称为“云师”。 云门即是天门,世上人都来自天上,《云门大卷》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
  • 孔子针砭时弊,言简意赅,这里讲的三种情况,都是身边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讲修养,要讲礼,就从这三点做起,实实在在的,那么人就会不一样了,社会风气就能好起来。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