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二》)
【注释】
约:穷困。孔子认为“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贫而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知,同智。有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顺从仁。
【讨论】
本篇开篇讲“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接下来,不是讲“仁”是什么,而讲“不仁者”,其和“仁者”的区别。第一篇(〈学而〉篇)中也有类似论述。其第二章讲“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第三章从反面讲“巧言令色,鲜矣仁”!这种方式,一正一反论述,形成一种张力。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这句话非常激励人。如果一个人,不能长久地居于穷困中,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这就是一个缺乏仁德的人。孔子的弟子颜回,很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另一个弟子子贡,富可敌国,却富而不骄、富而好礼。这两人,为什么能“久处约”“长处乐”?因为他们是“仁者”。
一个人的人生中,很可能有沉浮。就人之常情而言,处贫困久了,容易为非作歹,沉沦了;长处富乐,又容易滋生骄奢淫逸之心。孔子教学,就是教人修养仁德,学做“仁者”。
本章历来讨论的重心,在“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八个字。“仁者安仁”,可以这么理解:仁存在于人的天性之中,在有些人身上体现得特别强烈、突出,这些人可称为仁者。他们于这仁道,不待勉强,无论“久处约”还是“长处乐”,都依本性而行,心与之相安。
什么又是“知者利仁”呢?有些人解说为知者利用仁获利或为了利益而行仁。这不免有将智者与见风使舵之人等同视之的嫌疑了。还是张居正解说得好:知者之人,中有定见,无一毫昏昧,其于这仁道,深知笃好,而求必欲得之,处乐、处约皆确然不易其所守也。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仁者安仁,很好,但这样的人可能不一定多。更多的人,可能也愿意向善、做好事,知道这样做对自己最有利。对这样的人,应该鼓励。有注解以为“利仁”不好,因为有企图心。这是责人太过。孔子教学,非常实在、实际,给人自新之路。
有人说:“安仁者非颜、闵以上,去圣人为不远,不知此味也。诸子虽有卓越之才,谓之见道不惑则可,然未免于利之也。”这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是,如果一个“知者”,认识到仁德对他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实行仁德;时间长了,他不也变成“仁者”了嘛!又何必汲汲于区分“仁者”与“知者”之高下呢?解说《论语》,当深体孔子之心。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著,三联书店)
曾振宇:从“仁者安仁”到“仁以为己任”,儒家仁学从孔子到曾子的演进https://www.mzyjy.cn/index.php/cms/item-view-id-2312.shtml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