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64)什么能超越贫富贵贱?

作者:薛驰
《论语说》(公有领域/大纪元制图)
font print 人气: 30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二》)

【注释】

约:穷困。孔子认为“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贫而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知,同智。有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顺从仁。

【讨论】

本篇开篇讲“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接下来,不是讲“仁”是什么,而讲“不仁者”,其和“仁者”的区别。第一篇(〈学而〉篇)中也有类似论述。其第二章讲“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第三章从反面讲“巧言令色,鲜矣仁”!这种方式,一正一反论述,形成一种张力。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这句话非常激励人。如果一个人,不能长久地居于穷困中,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这就是一个缺乏仁德的人。孔子的弟子颜回,很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另一个弟子子贡,富可敌国,却富而不骄、富而好礼。这两人,为什么能“久处约”“长处乐”?因为他们是“仁者”。

一个人的人生中,很可能有沉浮。就人之常情而言,处贫困久了,容易为非作歹,沉沦了;长处富乐,又容易滋生骄奢淫逸之心。孔子教学,就是教人修养仁德,学做“仁者”。

本章历来讨论的重心,在“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八个字。“仁者安仁”,可以这么理解:仁存在于人的天性之中,在有些人身上体现得特别强烈、突出,这些人可称为仁者。他们于这仁道,不待勉强,无论“久处约”还是“长处乐”,都依本性而行,心与之相安。

什么又是“知者利仁”呢?有些人解说为知者利用仁获利或为了利益而行仁。这不免有将智者与见风使舵之人等同视之的嫌疑了。还是张居正解说得好:知者之人,中有定见,无一毫昏昧,其于这仁道,深知笃好,而求必欲得之,处乐、处约皆确然不易其所守也。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仁者安仁,很好,但这样的人可能不一定多。更多的人,可能也愿意向善、做好事,知道这样做对自己最有利。对这样的人,应该鼓励。有注解以为“利仁”不好,因为有企图心。这是责人太过。孔子教学,非常实在、实际,给人自新之路。

有人说:“安仁者非颜、闵以上,去圣人为不远,不知此味也。诸子虽有卓越之才,谓之见道不惑则可,然未免于利之也。”这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是,如果一个“知者”,认识到仁德对他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实行仁德;时间长了,他不也变成“仁者”了嘛!又何必汲汲于区分“仁者”与“知者”之高下呢?解说《论语》,当深体孔子之心。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著,三联书店)

曾振宇:从“仁者安仁”到“仁以为己任”,儒家仁学从孔子到曾子的演进https://www.mzyjy.cn/index.php/cms/item-view-id-2312.shtml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礼之存在,表现出来,就是礼的形式仍能见到。告朔之礼虽不行,而每朔犹杀羊进庙,则使人尚知有此礼。如饩羊都废止了,则此礼便痕迹都不存了,
  • 孔子定《诗》,以《关雎》为第一篇,自有深意。孔子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朱熹解说道:关雎之诗,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
  • 鲁定公愈加信任孔子,让孔子“代行相事”,孔子主政三月,鲁国大治。齐国害怕,就送去美女、良马腐蚀鲁国君臣。孔子辞职,开始周游列国。一段君臣相遇、鲁国中兴的机遇被扼杀了。此乃千古之叹!
  • 孔子在鲁国做过大官,对政治有透彻了解,非常智慧。孔子虽然有自己的政治立场,也想削去三桓,如堕三都,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等等,但是,反对“暴虎冯河”,而是要“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不赞成盲动,血气之勇。
  • 其实,孔子对管仲的历史功绩是高度评价的。在本章说“管仲之器小哉!”可能重心并不在说管仲的不俭、不知礼,而是在大发感慨。感慨什么呢?
  • 那么,实际可以把音乐分为四如之境——翕如之境,纯如之境,曒如之境和绎如之境。这四如之境,又可对应元亨利贞或者春夏秋冬四象。所以,孔子语鲁太师乐,所谈的是天地之道,是天地之大乐,是政通人和之乐,是为万世开太平之乐。
  • 《论语》中,退隐的贤人不少,如“楚狂接舆”,如“长沮”和“桀溺”,如“荷蓧丈人”等。但是,只有仪封人对孔子完全认同,知道孔子的历史使命所在,可以说是孔子的千古知音。
  • “六代乐舞”之首,就是黄帝的《云门大卷》。据《史记》等典籍记载,黄帝以“云”命名百官,军队也称为“云师”。 云门即是天门,世上人都来自天上,《云门大卷》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
  • 孔子针砭时弊,言简意赅,这里讲的三种情况,都是身边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讲修养,要讲礼,就从这三点做起,实实在在的,那么人就会不一样了,社会风气就能好起来。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