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文化典故

七星连珠史上最早出现在何时?完美七星连珠是怎样的景况?

乾隆二十六年元旦的七星连珠——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天象示意图。当时是白天,本图以暗色呈现星空以显现星象,图中红线是虚拟黄道路径。(Stellarium制图/容乃加后制/大纪元)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日月合璧  五星连珠

“珠联璧合”是从“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的天象而来的,原典出于《汉书‧律历志上》里的“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即同于“七星连珠”。汉武帝元封年间旧历已经不准,征求新历书,应征者踊跃,有十八家进行比评,其中《太初历》对太阳系的日、月与水火金木土等五星的运动轨迹的运算与推测结果非常精准,以天象中已知最早的一次“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的天象发生时点来说,其推算得到惊人的密合。

这里要说明一下,中国古代“七星连珠”是指日月和五星等七曜。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是人类凭肉眼看不见的,所以古代星官观察天象是以日月和五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为对象,以日、月所经的黄道二十八星宿为范畴,太阳系七曜也是和国家、人民的命运最是息息相关。那么已知的中国古代第一次的七星连珠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呢?

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开展几乎与历史同时,黄帝时代就有专司观察天象的星官(《史记‧天文上》记载“星官之书自黄帝始”)。司马迁作《史记》的宗旨之一在于“穷究天人之际”,这就是中国古天文学成立的一个要旨:从天象中,找寻天道与人事的关联,以顺天道,以正人道,表达了古人的生命观、宇宙观。

在久远以前,一个冬至夜展开了中华天文星象历算文明的长河。那个几千年前的冬至夜,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一个天文罕见奇观——七星连珠在这一夜出现了。那是一个(黄历)十一月的甲子日,逢初一朔日,那天夜半子时交冬至节气,这时天空中牵牛宿的范畴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连珠”,即“七星连珠”,这也是已知的中国古代第一次七星连珠的天象。从而这一天被认定为“初岁”——新年第一天,这一年就是上古太初历纪元第一年。

《汉书‧律历志上》有上述这一历史记载。中华文化中的星象历书文明,最早就是建立于上古“日月合璧,五星连珠”天象的基础上开展而来的。从历史上来看,这种天象极为罕见,却是中华文化历书文明发源的标竿原点,也被视为祥瑞喜庆的吉兆。日转星移,到了汉武帝元封七年已经过了四千六百一十七岁。

这一年,太史公司马迁和其他星象历算学专家发现,当时使用的历书已经不合于天象的运行与时序,上奏建言改颁新历。于是,汉武帝召集相关的官员与民间专家制定新历。治历官邓平、方士落下闳等人推算出来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的天象,这一年在十一月甲子朔旦(初一)子时初刻入冬至,太阳与月亮在牵牛宿合璧,历年积累的余闰,在此时完全用尽,回归太初新年状态。邓平、落下闳等人所创的历书推算晦朔弦望之时日最准确,得到采用,即是汉代《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律),表示历书纪元回归泰初。这一年的冬至祀上帝于明堂,改元为太初元年,颁《太初历》。

(*《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律历,是因为其推算一朔望月为29又43/81日最是密合天象。)

历史上的七星连珠

以下举述二次著名的七星连珠:

乾隆二十六年元旦  日月合璧五星联珠

乾隆二十五年底,观象台钦天监勒尔森从观测到的天象中推算出次年的正月初一(公元1761年2月5日)将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祥瑞天象,上奏折给乾隆帝,庆贺是年“海宇晏安,年谷顺成”。

乾隆二十六年元旦七星连珠——“日月合璧 五星连珠”模拟星空图(当时是白天,本图为显现星象改以深色表示)。本图中可以看到合璧与连珠出现的天空星宿背景。红线为虚拟太阳运行黄道(Stellarium制图/容乃加后制/大纪元)

徐扬在《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卷末同时抄录了钦天监奏折的〈跋〉写道:上御极之二十六年,正月初一日,午初一刻。日月同在元枵宫〔1〕,躔(运行于)女宿(与西洋星座的宝瓶座交集),如合璧。水星附日,躔牛宿(摩羯座);木火土金四星,同在娵訾宫〔1〕,躔危室二宿(双鱼座)如联珠。”详实记录了乾隆二十六年的七星连珠的天象。乾隆帝老年时自称“十全老人”,表示自己福气满点,一生什么也不缺。从史册看来,乾隆二十六年的确是西疆无战事,海宇晏安,平安顺遂的一年。

乾隆二十六年元旦正午出现七星连珠天象。当时大街道上许多拜年的官民同时看天文奇观。清 徐扬《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局部。(台北  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清 徐扬《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局部)记录了乾隆二十六年元旦正午显现“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天象的历史。(台北  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宫廷画师徐扬奉命绘制《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记录了这一珠联璧合的历史,让我们今天的人能睹图思景,上了一堂天文历史课。

在清代之前,南宋淳熙年间出现了极为精彩的七星连珠天象。《本纪第三十五‧孝宗三》记载,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八月乙亥朔,“日、月、五星聚于轸”。这是一次典型的七星连珠,日、月和五星等七曜齐整地连珠而且聚合于同一星宿——轸宿(对应西洋星座的处女座),中国古代天文志视为“七星聚”。宋孝宗是史上“贤明之君”,南宋诸帝无出其右,尤其是乾道、淳熙年间,更是南宋的全盛时代,明君贤臣,相得益彰,人才济济。 孝宗一朝特别重视兴隆文化,复兴辞赋文学,朝中与民间文学彬彬,成了此时期的一大亮点。

南宋淳熙十三年出现罕见的完美七星连珠–“五星连珠,日月合璧”,合聚于轸宿。图中黑点为月。红线是虚拟太阳运行黄道。(Stellrium模拟图/古容制图/大纪元)
南宋淳熙十三年罕见天象,七星连珠——日月和五星聚于轸宿(处女座)。(Stellarium制图/容乃加后制/大纪元)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书中说:“上古天文,除巴比伦的纪录大都失散,中国的纪录显示中国天文学家是阿拉伯人以前世界最坚毅持久且准确的天象观测者。”从上古时代奠定古代中国天文观测与历书文明的基础,到“日月合璧,五星联珠”——七星连珠的瑞象在历史中的征验,让我们看到中华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史观的文明之光。



注〔1〕:古代划分的黄道十二星次的名称之一。古人根据岁星(木星)每十二年(实为11.86年)运行一周天的规律将黄道带均等划分出十二星次来纪岁,分别是: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参考资料:《汉书‧律历志上》《史记‧天文上》《尚书通考》《宋书》《清史稿》@*#

——看更多【中华文化300问】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