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3月07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台湾台东报导)1997年,台东马兰部落的歌声化为一股坚韧的力量,在郭子雄与高淑娟的努力下,杵音文化艺术团正式成立。这支团队不仅是一个表演艺术团体,更是一个文化传承的桥梁,致力于保护阿美族的传统音乐与舞蹈。他们的根,深植于马兰部落,而他们的声音,则承载着祖灵的智慧与岁月的记忆。
马兰部落的歌谣,拥有独特的多声部演唱方式,被日本民族音乐学家黑泽隆朝称为“自由对位”,部落耆老则以“macacadaay”来形容这种演唱风格。这些歌声不仅是音乐,更是一种族群认同的象征,是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


文化的熏陶 从童年记忆到使命感的承担
“我从小就在部落长大,耳濡目染,参与祭典,感受那份与天地、与人对话的力量。”高淑娟回忆道。从孩童时期就沉浸在阿美族的歌谣中,她的成长旅程,仿佛是一首部落吟咏的诗篇。她的启蒙,来自于故乡台东宜湾部落一位身障的文化工作者——黄贵潮老师,他不仅记录了阿美族的历史,也影响了高淑娟对文化的敬重。
“当我长大后,发现课本里找不到我们的故事,那一刻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我们的文化被看见、被听见。”高淑娟说。这份心念,成为她日后创办杵音艺术团的动力,她要让族人的声音,在世界的舞台上响起。


承先启后 杵音文化艺术团的挑战与坚持
杵音文化艺术团的成立,并非一帆风顺。最初没有排练场地,他们便在体育场的空地上练习;经费不足时,高淑娟甚至将自己的教师考核奖金投入,让团员们能够参与国际交流。她笑着说:“如果只想着值不值得,可能撑不下去。但当我看到长辈的眼神,听见年轻人开始传唱祖灵的歌,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这份坚持,让杵音文化艺术团获得国际瞩目。他们曾受邀至美国、纽西兰、墨西哥、马来西亚、乔治亚、斯洛伐克等地巡演,将阿美族的歌声带向世界,也让更多人认识台湾的原住民族文化。2021年,杵音文化艺术团更被文化部登录为“重要传统表演艺术阿美族马兰Macacadaay”保存者,这份殊荣,肯定了他们在文化传承上的努力。



歌声里的故事 凝聚部落的灵魂
在马兰部落,音乐不仅是娱乐,更是生活的智慧。“我们的歌谣,是对祖灵的敬畏,是与天地、与人的对话。”高淑娟说。在部落的祭典中,长辈们会唱着一脉相承的Kiluma’an专属的歌,表达收获与感恩;在久旱未雨时,部落族人汇聚,并唱着祈雨歌,祈求风调雨顺;在欢迎宾客时,他们会用歌声表达欢迎与敬意。
“我们的音乐教育,不只是学唱歌,更是学会部落的生活哲学。”她强调,透过歌谣,年轻人学习到团队合作、对长辈的尊重,以及对大自然的感恩。这些价值观,构筑了阿美族人的生命态度,也在杵音文化艺术团的每一场演出中,传递给观众。


从传统到创新 让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延续
如何让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位置?这是杵音艺术团不断思考的课题。他们不仅保存传统,也尝试将现代音乐元素融入,例如搭配吉他伴奏,甚至与不同类型的艺术家合作,创造新的可能性。
“我们尝试用戏剧,结合灯光、音响、布幕设计等不同媒合素材,让歌谣的故事更具戏剧张力,也让年轻人更容易产生共鸣。”她提到,曾有团员在表演《听〜海的呢喃》时,因触动自身经历而落泪。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种自我疗愈的过程。


让歌声不灭 文化不息
文化是一种流动的生命,它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部落的歌声不能停止,否则文化就会随着时间消逝。”高淑娟说。
如今,杵音文化艺术团已走过28年,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从陌生到熟悉,从学习到传唱。她相信,当这些歌谣在孩子们的口中响起,文化便不会灭绝,而是以新的姿态,在时代中延续。
“我们最想唱给谁听?是部落的长辈。”她微笑着说,“当我们唱出他们年轻时的歌,他们的眼睛会闪闪发亮,这是对我们最好的肯定。”
杵音的歌声,承载着阿美族的灵魂,在时间的长河中流转。这不仅是一首歌,而是一段历史、一份情感、一种信仰。杵音文化艺术团用歌声,诉说着一个族群的故事,让文化的根,深深扎在这片土地上,并向世界绽放。


责任编辑:昌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