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休闲旅游

守护传统的身影 难得的耕牛画面

林桔春说:“这样的画面,以后可能真的拍不到了。所以我更要记录下来。”(林桔春提供)

【大纪元2025年03月06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苗栗报导)一条绳索,一头水牛,一位佝偻却坚定的农夫,在湿滑泥泞的田间缓步前行。这是乡土摄影师林桔春在2025年3月2日,于新竹关西水牛学校捕捉到的景象,也是台湾农业发展史上一幕令人动容的传统画面。

现今的农业已全面机械化,但这一天,我们见证了一场与时代拔河的农耕仪式。牛耕达人陈展平先生,一位来自苗栗的传承者,牵着他的耕牛,一步步走进田间。随着牛蹄踩进泥土,他手持绳索,操控着这头沉稳的水牛,锄起一块块即将播种的土地。

“这种景象,以后真的很难再看见了。”林桔春说。他眼中的光彩不只是摄影师的热情,更是一种对传统消逝的惋惜与记录的使命。

乡土摄影师林桔春在2025年3月2日,于新竹关西水牛学校捕捉到的景象。(林桔春提供)
难得的耕牛画面。(林桔春提供)

打辘轴的记忆

“打辘轴”,又称“打碌碡”,是传统农耕整地的重要步骤。在水牛学校的田间,这古老的技术再现眼前,农夫陈展平和他的朋友,拉着木制的辘轴,随着前行,将田地整平。这是农业机械普及之前,农夫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技术。然而,如今这场景几乎成为博物馆级的珍贵影像。

林桔春镜头下的农夫,双手紧握辘轴,衣衫早已湿透,但眼神却依旧专注。他们知道,这不仅是种田,更是与土地的对话,是对祖先智慧的传承。

“打辘轴”,又称“打碌碡”,是传统农耕整地的重要步骤。(林桔春提供)

“打辘轴”,又称“打碌碡”,是传统农耕整地的重要步骤。(林桔春提供)

最帅气的水牛

当陈展平轻声喊着口令,水牛缓缓前进,那一刹那,仿佛时光倒流。这只壮硕的水牛,身形厚实、双角弯曲,踏在泥水之中,溅起微微的水花。林桔春的镜头下,人与牛的合作无间,展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

“这是最帅气的水牛。”他笑着说。“没有牛,哪有米?没有牛,哪来这片田地?”他用影像诉说着牛耕文化的价值。牛,不仅是农夫的伙伴,更是养活无数家庭的功臣。

“这是最帅气的水牛。”陈展平笑着说:“没有牛,哪有米?”。(林桔春提供)
林桔春的镜头下,人与牛的合作无间,展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林桔春提供)

温暖的双手 绿意的希望

水田的另一侧,一群热情的人们正赤脚踩在泥泞中,手持一把翠绿的秧苗,将它们细心地插进水田里。这是春耕莳田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具诗意的画面之一。

“手工插秧比机器慢很多,但我们还是想这样做,因为这样的米,特别有感情。”农人说道。

照片里,戴着斗笠的农人专注地插秧,汗水滑过她的脸庞,落入水田。这不仅是一场农事,更是一种仪式,是人与土地最亲密的连结。

一群热情的人们正赤脚踩在泥泞中,手持一把翠绿的秧苗,将它们细心地插进水田里。(林桔春提供)
“手工插秧比机器慢很多,但我们还是想这样做,因为这样的米,特别有感情。”农人说道。(林桔春提供)
这不仅是一场农事,更是一种仪式,是人与土地最亲密的连结。(林桔春提供)

远从日本来的女孩

这一天,林桔春的照片里,还有一张特别的笑脸——来自日本的女孩。她独自一人来到台湾,对这片土地的传统农耕充满好奇。她卷起裤管,赤脚踩进田里,双手颤抖地学着犁田,却笑得格外灿烂。

“在日本,我从未有机会体验这样的农耕方式,这是一次无法忘怀的经历!”她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着,眼神充满感动。

“在日本,我从未有机会体验这样的农耕方式,这是一次无法忘怀的经历!”日本女孩表示。(林桔春提供)
伊藤野晴卷起裤管,赤脚踩进田里,双手颤抖地学着犁田,却笑得格外灿烂。(林桔春提供)

一场难得的传统之旅

当太阳渐渐西斜,田间的水波映照着最后的耕牛影像。这一天,不仅是一场农耕体验,更是一场文化的纪录与传承。

林桔春说:“这样的画面,以后可能真的拍不到了。所以我更要记录下来,让大家看看,曾经的台湾,是怎么靠着这些牛与人,一步步走到今天。”

这不仅是一篇报导,更是一首土地与人情交织的诗篇,一份对台湾传统农耕文化的深情告白。

这场难得的体验,吸引许多摄影爱好者前来取景。(林桔春提供)
乡土摄影家林桔春(右)。(林桔春提供)

责任编辑:陈玟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