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传统运动——踢毽子

作者:新竹
清代《升平乐事图‧鹅灯踢毽》。(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217
【字号】    
   标签: tags: ,

踢毽子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是古代“博戏”的一种。中国人踢毽子的历史很长,在汉代的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认为踢毽子最初来源于蹴鞠,而蹴鞠相传为黄帝所作。这么看来,这小小的毽子,其来历也非同寻常。

儿童在庭院中蹴鞠。宋代苏汉臣《长春百子图》局部。(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毽子的组成很简单,为毽铊和毽羽两部分,毽铊多用铅、锡或几片铜钱,而毽羽则多用鸡羽,制作起来非常方便,因此也有利于这项运动的传播,甚至成为一些地区过年过节的“岁时”活动。承德便是其中之一,当时几乎是户户有毽,人人会踢。到了新年,人们便三五成群,上街踢毽。而广州人则会在元宵节那天举办毽子会,踢者甚众,亦是热闹非凡。

清画院《十二月月令图二月》局部。(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踢毽子的方法很多,“有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抛之名色”(《燕京岁时记》)踢毽子可以边跑边踢,除了用脚踢,还可以使用膝盖、腹部、头部玩出各种花式。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都门有专艺踢毽子者,手舞足蹈,不少停息,若首若面,若背若胸,团转相击,随其高下,动合机宜,不致坠落,亦博戏中之绝技矣。”清朝光绪年间 ,承德有个百岁老人,能踢出金龙探爪、喜鹊登枝、狮子滚绣球等上百种花样。

由于踢毽子花样繁多,可难可易,因此也常常受到古代女性的欢迎。古诗云:“青泉万迭雉朝飞,闲蹴鸾靴趁短衣。忘却玉弓相笑倦,攒花日夕未曾归。”(《清代北京竹枝词》)女孩们踢着、嬉笑着,玩得痛快了,索性脱掉外套。一直踢到夕阳西下,女孩们都笑倦了,还留恋于攒花的乐趣之中。此攒花即是踢毽子的其中一种,女孩们不知疲倦地踢毽子的样子,足见其带给人们的欢乐。

踢毽子既锻炼了身体,又能从中获得十足的乐趣,因此能根植民间,延续千年不衰。记得笔者小时候,踢毽子还是一种比较热门的娱乐活动。可现在的孩子们,被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鸦片所包围,似乎再也体会不到我们儿时的那种快乐了。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每年的3月17日,纽约市都会在第五大道举办盛大的圣派翠克节游行,这是全球最著名的圣派翠克节庆祝活动之一。圣派翠克节(St. Patrick's Day)的习俗包括穿戴绿色服饰、饮用绿色啤酒或苏打水、装饰三叶酢浆草,爱尔兰矮精灵是常常出现的角色。而在中国,虽然没有专属于绿色的节日,但许多饮食文化、民间习俗与传说,也蕴含着与圣派翠克节相呼应的元素,联想起来还别有一番风味。
  • 过年在中国各地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传统,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但团聚、祭祖、祈福和欢庆的主题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共通的。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又是怎样过年的呢?
  • 人一生周期除了生死之外,成年和结婚、生子都具有人生阶段转换的重大意义了。所以在这些重要的日子,都留下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礼仪,丰富这些日子的内涵,同时也给予人丰厚的祝福!本文就来说说喜获新生儿的民俗礼仪。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 黄历元月十五夜称“元宵”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中原大陆幅员广,南北两地的风俗也常有差异,以“元宵”称圆子(汤圆)是起于何时呢?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说圆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还有人说有馅的圆子称“元宵”,无馅的圆子称“汤圆”,真是如此吗?
  • 黄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年是龙年,岁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龙子、龙女,生肖属龙。然而,黄历新年和十二生肖并非华人专属,不同国家对于生肖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在中亚国家哈萨克,今年的生肖是蜗牛而不是龙,属龙的人到这个国家就变成属蜗牛了。
  • 秋风起兮,七夕节又将来到。牛郎(牵牛)、织女与中华儿女相伴几千年,有情有义的婚姻,相许相牵的爱情,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七夕的一年一会,让人感叹之外,也让我们反思什么吗?
  • 黄历的五月五日端午节,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阳。“端午”处于纯阳之端。民间有俗谚“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为夏令时节防瘟辟毒的启动日。端午节的节俗很多,来源久远,背后蕴藏丰富的文化典故。一起来文化寻根:回顾端午节的九大节俗与故事。
  • 端午“五红”、“十二红”的养生饮食,都是观察时令,巧用时鲜,以促进身心健康的传统中医的养生方法,同时五行养生的原理也在其中体现。不管时代怎么推进,注重天人合一,顺应节令过生活,上天自然赐给人最鲜美的生活滋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