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毽子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是古代“博戏”的一种。中国人踢毽子的历史很长,在汉代的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认为踢毽子最初来源于蹴鞠,而蹴鞠相传为黄帝所作。这么看来,这小小的毽子,其来历也非同寻常。

毽子的组成很简单,为毽铊和毽羽两部分,毽铊多用铅、锡或几片铜钱,而毽羽则多用鸡羽,制作起来非常方便,因此也有利于这项运动的传播,甚至成为一些地区过年过节的“岁时”活动。承德便是其中之一,当时几乎是户户有毽,人人会踢。到了新年,人们便三五成群,上街踢毽。而广州人则会在元宵节那天举办毽子会,踢者甚众,亦是热闹非凡。

踢毽子的方法很多,“有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抛之名色”(《燕京岁时记》)踢毽子可以边跑边踢,除了用脚踢,还可以使用膝盖、腹部、头部玩出各种花式。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都门有专艺踢毽子者,手舞足蹈,不少停息,若首若面,若背若胸,团转相击,随其高下,动合机宜,不致坠落,亦博戏中之绝技矣。”清朝光绪年间 ,承德有个百岁老人,能踢出金龙探爪、喜鹊登枝、狮子滚绣球等上百种花样。
由于踢毽子花样繁多,可难可易,因此也常常受到古代女性的欢迎。古诗云:“青泉万迭雉朝飞,闲蹴鸾靴趁短衣。忘却玉弓相笑倦,攒花日夕未曾归。”(《清代北京竹枝词》)女孩们踢着、嬉笑着,玩得痛快了,索性脱掉外套。一直踢到夕阳西下,女孩们都笑倦了,还留恋于攒花的乐趣之中。此攒花即是踢毽子的其中一种,女孩们不知疲倦地踢毽子的样子,足见其带给人们的欢乐。
踢毽子既锻炼了身体,又能从中获得十足的乐趣,因此能根植民间,延续千年不衰。记得笔者小时候,踢毽子还是一种比较热门的娱乐活动。可现在的孩子们,被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鸦片所包围,似乎再也体会不到我们儿时的那种快乐了。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