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接美国绗缝被的历史

美国在制作绗缝被(quilt)方面有悠久传统,但绗缝艺术可以追溯到欧洲和亚洲的中世纪。英文“quilt”一词最早出现于13世纪,与拉丁文“culcita”(意为“垫子”)有关;当时制作绗缝被是为了基本生活所需、庆祝特定人生大事、彰显针线技艺,以及作为政治宣传。
“绗缝”(quilting)一词指的是将两层布料缝合在一起。一般来说,绗缝被(quilt)是由两层布料组成的床罩,中间夹有填充物,而被面制作的技术主要有两种:“嵌花”(appliqué)和“拼接”(也就是“拼布”patchwork)。
在嵌花方面,艺术家会用多层布料制作图案,这些布料有实心也有印花的;而拼布则需要将布料一块块缝合起来,以组合成平面图案。复杂的绗缝被需要高超的针线技巧和有条不紊的设计架构,而这两种方式都可以用刺绣来进一步装饰。
绗缝师有多种多样的图案和风格可以做选择,有些绗缝作法是盛行于全美的,而有些则因地区、宗教和种族的不同而受到不同族群的喜爱。探索美国博物馆中的绗缝被样本,能一窥美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地区性的历史。
饰章和蜂巢图案(Medallion and Honeycomb)

在19世纪初,“饰章”(Medallion)图案很流行,它的中央有一个主图,围绕着一个以上的边框。布鲁克林博物馆(Brooklyn Museum)收藏了一张约1830年由伊丽莎白‧威尔士(Elizabeth Welsh)缝制的爱国饰章被子,而学者们依照被子的风格,认为她可能与巴尔的摩(Baltimore)地区有些渊源。
威尔士女生使用反面嵌花(reverse appliqué)来制作这张花卉和美国老鹰的被子,博物馆对其精细的技术描述如下:“作为设计背景的上层布料,被仔细地剪下,露出了底层的装饰元素。”
19纪初期所谓的“蜂巢”(Honeycomb)图案,是一种讲求熟练、复杂精细且费时的工艺,可追溯到1780年左右的英国。大都会美术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对其制作过程做了以下解释:“六角被是由小到大的蜂巢组成的。每个单独的六角形布料围绕着一张六角形纸衬定型后,再将七张缝在一起,组合成一个花朵状图案:六个六角形布料为花瓣,一个六角形布料则为花心。”

在博物馆的藏品中,最早的一张完整作品,是大约1830年制作的蜂巢绗缝被(Honeycomb quilt);当许多著名被子的创作者名号早已淹没在历史洪流中,这条被子的作者却流名青史。
伊丽莎白‧范‧霍恩‧克拉克森(Elizabeth Van Horne Clarkson)是纽约一个古老家族的后裔,嫁给了一位著名的进出口商人。由于这条被子可能是美国蜂巢绗缝被早期的代表作,学者推测她是经由丈夫的生意而率先接触到英式六角被的风格。
这条被子可能是她为儿子制作的结婚礼物,在捐赠给大都会博物馆之前,已在她家传承了多代。

这条被子上的数百块六角形拼布是由高品质的印花棉布制成的,这类材料在美国越来越容易取得,也可能加速了拼布绗缝被的流行性。
拼布被能展示纺织图案的多样性,虽然这款蜂巢被与饰章图案在视觉上颇为相似,两者都有一个精巧的中央主图,但它代表了一个转折点:拼布技术在受欢迎的程度上超越了嵌花。然而,这两种方式都还有绗缝师继续采用着。
旭日(Rising Sun)图案

19世纪在南方各州有另一种图案特别盛行,名为“伯利恒之星”(Star of Bethlehem)或“旭日”(Rising Sun)。大都会博物馆最大的一张被子藏品就有这样的图案,尺寸超过310 x 310公分。
这件藏品从未清洗过,也几乎没有磨损,因此很可能是单纯用于展示绗缝师的技艺。当时的床因为铺垫了很多层而非常的高,所以大被子有时是一种必需品;而在19世纪期间,床垫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被褥也随之变小了。
这张特别的被子大约制作于1835年,缝制者不详,但专家推测它可能源自马里兰州(Maryland)。位于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Baltimore)因出色的绗缝技艺而著称,在1820到1840年代达到高峰。
这条被子以英国印花棉布做嵌花的鸟类图案,已有人认出是巴尔的摩金鹰(Baltimore orioles)。在这个时期,用于缝制绗缝被的印花棉布通常仍自英国进口,但这条被子的中央星星则似乎使用了美国棉布。
相簿(Album)图案

19世纪中期流行的“相簿”(Album)图案与巴尔的摩渊源最深,不过,这种图案在美国各地处处可见。
相簿绗缝被通常是为了纪念重要的家族事件而制作的,例如婚礼或孩子的诞生,同时也是一种友谊的表现,由社区中的多位妇女同心协力。许多相簿绗缝被的块状图案上都有参与制作者的签名和日期。
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一张1855至1860年的相簿绗缝被,是由纽约杜且斯(Dutchess)县的菲什基尔(Fishkill)和霍普韦尔(Hopewell)的美国归正教会(First Reform Churches)会员制作的,其中既有手缝,也有机缝。
缝纫机直到1860年左右才在家庭中普及,受到针线工作者的热烈欢迎。它通常在绗缝工艺中扮演着功能性角色,大大节省了时间,让妇女们可以专注于美丽的手工部分。
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被子以绿色和红色为基调,是19世纪中期最流行的绗缝被颜色。虽然被子的某些块状图案上有签名,但都没有日期或地点。
当这件作品被赠予大都会博物馆时,人们还不知道它的具体来源,直到最近才有更多资讯被挖掘出来。一位专家发现,签名中有许多不寻常的姓氏都是来自于纽约东南部定居的荷兰家庭。
检视杜且斯县在1850年的州人口普查结果,以及菲什基尔和霍普韦尔的美国归正教会的记录,就能找到被子上的所有姓氏。
木屋(Log Cabin)图案

1860年和1870年代,“木屋”(Log Cabin)图案在美国特别流行,以遍布边境的拓荒者房屋命名,向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的出生地和当时美国即将迎来的建国百年纪念致敬。
这种图案的构成要素是一个代表壁炉的中心形状,通常为红色。以此为中心点,围绕着较小的浅色与深色条纹或块状布料。
在木屋图案中,有许多令人回味的变体,例如“法院台阶”(Courthouse Steps)、“凤梨”(Pineapple)、“盖谷仓”(Barn Raising)和“闪电一瞬间”(Streak of Lightning)。
缅因州居民凯瑟琳‧哈金斯(Catherine Hutchins)的木屋绗缝被,目前收藏在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NMAH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年代大致在1850至1899年之间。她使用了高达4,872块羊毛和棉布碎料拼接成了168个块状图案。
哈金斯女士将不同颜色和价值的布料方块拼凑在一起,形成鲜艳的明暗菱形,从而做出明暗变化。
[▶点击这里看图片:木屋被子,1850—1899年,由凯瑟琳‧哈金斯(Catherine Hutchins)制作。以棉布和羊毛制成,约216 x 188公分。收藏于史密森尼学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家庭与社区生活部。]
疯狂(Crazy)图案
据说,“疯狂”(Crazy)图案的名称,起源于其拼接在一起的碎片的不规则形状和大小。与其它被子图案不同的是,它们没有有序的配色或几何设计,相反地,它们具有和谐的不对称性,部分灵感来自日本艺术。
1880和1890年代是这个图案在美国流行的鼎盛时期。在这段期间,被子通常以丝绸和天鹅绒制成。这些范例是用来作为客厅摆设而非床被的。
[▶点击这里看图片:1880至1899年,莉迪亚‧珀尔‧芬内尔(Lydia Pearl Finnell)所制作的“星形绗缝被”(Star Quilt)的正面和背面,以棉布、羊毛和丝制成,约183 x 188公分。收藏于史密森学会,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家庭与社区生活部。]
肯塔基州出生的莉迪亚‧珀尔‧芬内尔(Lydia Pearl Finnell)于1899年所制作的被子,可能是她嫁妆的一部分,是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中的珍品。被子上有迷人的动植物装饰,中央的徽章周围有一颗八角星。芬内尔的被子由82块布料补丁和几种复杂的刺绣针法制成,是更系统化设计的“疯狂”图案的范例。
[▶点击这里看图片:莉迪亚‧珀尔‧芬内尔(Lydia Pearl Finnell)于1880—1899年制作的“星形被子”局部。收藏于史密森学会,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家庭与社区生活部。]
吉斯本德(Gee’s Bend)图案
在阿拉巴马州的吉斯本德镇(Gee’s Bend,现在正式称为博伊金,Boykin)具有透过拼布来建立社区和传承世代技术的传统。从19世纪开始,吉斯本德镇由于地理位置和社会地位的孤立,发展出了独特的绗缝美学。
这些绗缝师中,有许多是曾在该地区棉花种植园生活的奴隶的直系后裔。从经济角度来看,他们将碎布料拼接起来做成棉被是为了取暖,但这些成品却具有独特的创造力。
吉斯本德镇的被子以其色彩、大胆设计和几何图形而著称,在弗吉尼亚美术馆(Virginia Museum of Fine Arts)可以看到克里奥拉‧贝内特‧佩特威(Creola Bennett Pettway)和丽塔‧梅‧佩特威(Rita Mae Pettway)的作品。
[▶点击这里看图片:“半木屋变型”(Half-Log Cabin variation),1949年,克里奥拉‧贝内特‧佩特威(Creola Bennett Pettway)的作品。以棉和羊毛制成,185 x 180 x 1.3公分。Adolph D. and Wilkins C. Williams Fund和Souls Grown Deep Foundation的部分捐赠,来自维吉尼亚美术馆(Virginia Museum of Fine Arts)的William S. Arnett收藏品。]
在民权运动期间,自由拼布蜜蜂合作社(the Freedom Quilting Bee cooperative)成立,允许社区中的非裔美国妇女将她们的拼布卖给西尔斯(Sears)和布鲁明戴尔(Bloomingdale)等零售商,以获得经济独立。
2006年,美国邮政局发行了以吉斯本德镇被子为图案的纪念邮票。居民们仍继续生产备受推崇的绗缝被。
[▶点击这里看图片:“屋顶”(Housetop)图案——饰章图案碎裂的变体,1977年由丽塔‧梅‧佩特威(Rita Mae Pettway)所制作。由灯芯绒制成,201 x 195 x 1.3公分。Adolph D. and Wilkins C. Williams Fund和Souls Grown Deep Foundation的部分捐赠,来自维吉尼亚美术馆(Virginia Museum of Fine Arts)的William S. Arnett收藏品。]
尽管在21世纪,现成可购买的绗缝被选项非常多,但绗缝被仍然是表达创意和纾压的热门方式。家族企业Missouri Star Quilt Co.的珍妮‧多安(Jenny Doan),正是目前YouTube上的红人,号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绗缝师。
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追求拼布爱好的人以倍数增加,而这种艺术形式是重要且充满活力的遗产,将我们与历史联系起来。
注:
Quilt直译可作“被子”、“被褥”等。文中提到的原文“Quilt”意旨在布与布之间加入棉,再以“Quilting”(压线)的方式缝合作品,与拼布艺术(Patchwork)略有不同。在工艺中绗缝是为了将被褥的外层与内芯之间贴紧固定,再以针线缝制起来。
原文:Piecing Together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Quilts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米歇尔‧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担任艺术顾问,现居纽约市。写作主题广泛,包括艺术史、艺术市场、博物馆、艺术博览会、特别展览等。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