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中,塑胶制品几乎无处不在。研究显示,塑胶微粒可能导致DNA损伤,与多种癌症风险增加相关。
微塑胶和纳米塑胶,是由塑胶物质降解而产生的微细颗粒。微塑胶直径小于5毫米,由它进一步分解出的纳米塑胶,直径小于1微米。这些塑胶微粒可以通过食入、吸入和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并在血液、胃肠道、肺等各种器官中积聚。
台湾胸腔暨重症专科医师黄轩在接受大纪元采访时表示,存留在人体内的塑胶微粒可能引起生物学效应,包括氧化应激、细胞因子分泌增多、细胞损伤、炎症和免疫反应、DNA损伤以及神经毒性,这些都与癌症风险增加有关。他还强调,不能忽略塑胶微粒可能携带的化学毒性物质。
有研究指出,微塑胶本身可能不直接致癌,但它作为载体,能够吸附并携带多种有毒化学物质,如多环芳香烃碳氢化合物、重金属、塑化剂等。这些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累积和释放,可能干扰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基因突变、细胞异常增生、免疫系统失调,进而促进肿瘤的生成。
与白血病和淋巴癌相关
骨髓是造血系统的核心,负责产生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等关键细胞。研究显示,微塑胶进入骨髓后,可能会干扰正常的造血过程,导致血细胞异常增生与分化,进而增加罹患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肿瘤的风险。
此外,微塑胶还可能通过血液循环系统,扩散至全身各组织与器官,与不同细胞相互作用,进一步促成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与前列腺肿瘤相关
2024年《柳叶刀》子刊《电子生物医学》(eBioMedicine)发表一项研究,在前列腺癌患者的肿瘤及肿瘤旁组织中,均检测到微塑胶,包括聚酰胺(尼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氯乙烯(PVC),在肿瘤组织中还检测到聚苯乙烯(泡沫塑胶)。
研究人员还观察发现,患者前列腺肿瘤样本中的聚苯乙烯含量,与外带食品的消费频率呈正相关。
台湾长庚医院肾脏科系教授级主治医师、临床毒物中心主任颜宗海(Tzung-Hai Yen)博士接受大纪元采访时表示,虽然在肿瘤样本里检测到微塑胶,但不能判断一定就是微塑胶引起肿瘤,“因为肿瘤产生有多重原因,与基因、遗传、家族史、体质,还有饮食、环境、职业等多种因素有关。”
颜宗海说,塑胶制品的确会对人体造成不知不觉的危害,“人们使用塑胶制品,这些塑胶制品最终会变成垃圾,经过河川流入海洋,在海洋中可能与很多东西结合,如吸附重金属,锌、镉,也可能会吸附一些环境荷尔蒙,比如双酚A、多氯联苯等,被海洋生物误食,进一步进入食物链,最终回到我们的餐桌上。”环境荷尔蒙是指存在于环境中的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会增加生殖功能障碍、认知缺陷、肥胖、癌症等健康风险。
与结直肠癌相关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癌症》杂志202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分析了微塑胶可能通过几种机制,增加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
微塑胶可能破坏肠道黏液屏障,这层屏障对保护肠道细胞至关重要,一旦被削弱或破坏,会导致肠道细菌和毒素更容易接触肠道细胞,增加发炎与癌变风险。
由于微塑胶表面的化学性质,它们可能携带一些有害物质进入肠道,例如致癌物、有毒金属、微生物包括部分病原体。这些物质可能被肠道细胞吸收,导致DNA突变或荷尔蒙失衡,进而促进癌细胞增生。
微塑胶也可能成为细菌载体,特别是可能使携带pks基因的大肠杆菌更容易附着在肠道内壁。大肠杆菌通过表达基因毒素,与结直肠癌风险增加有关。
与肺癌相关
塑胶的生产、使用与弃置过程,均会释放微塑胶与纳米塑胶。在人类肺部也检测到了这些塑胶颗粒。
研究表明,接触塑胶材料的职业,特别是在塑胶产品的制造、加工、回收过程中,可能引发肺癌及间质性肺病。
一项回顾研究表明,驾驶时轮胎的磨损,以及垃圾的降解,会将微小的塑胶碎片散落到空气中,形成一种空气污染。空气中的塑胶颗粒,可能导致慢性肺部炎症,增加罹患肺癌的风险。
微塑胶污染从婴幼儿就开始了
微塑胶污染普遍存在于饮用水、空气、食品包装材料、各种家用产品中。研究估计,婴儿每天从塑胶奶瓶中摄入的微塑胶,相当于成人从水、食物、空气中摄入微塑胶总量的2,600倍。
《自然-食品》(Nature Food)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聚丙烯(PP)奶瓶冲泡配方奶粉时,每升液体释放多达1,620万个微塑胶颗粒,并且在灭菌和接触高温液体时,会释放出更多微塑胶。
黄轩建议优先选择玻璃或硅胶奶瓶,避免使用塑胶奶瓶长时间存放热牛奶。他也提醒,需选择食品级硅胶,避免劣质产品。
每升瓶装水含24万塑胶颗粒
除了婴儿奶瓶,瓶装水中也被发现有大量的塑胶颗粒。《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2024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三个流行品牌瓶装水中的微塑胶和纳米塑胶,结果发现每升瓶装水中平均约含有24万个微小塑胶颗粒,其中约90%是纳米塑胶。
研究人员检测出瓶装水中含有七种塑胶颗粒,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常用来制造水瓶,聚酰胺是用于过滤和净化水的尼龙,聚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苯乙烯,也用于净化水。
黄轩建议购买食品时,优先选择纸包装、玻璃瓶或金属罐包装,减少塑胶制品的使用。他进一步说明,玻璃制品化学性质稳定,不会释放微塑胶;不锈钢耐热且安全,但应避免长时间存放酸性饮品,以防金属溶出;陶瓷适合热食与饮品,但需确认是否使用无铅釉料。
茶包含有大量塑胶微粒
茶包在浸泡时,也会释放大量的塑胶颗粒。2024年《化学圈》(Chemosphere)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日常用茶包的塑胶污染程度。研究人员检测了三种市售茶包,分别由聚酰胺6(尼龙6)、聚丙烯(PP)及纤维素制成,结果发现这些茶包会向水中释放大量微塑胶及纳米塑胶。这些颗粒能够被人体肠道细胞吸收,从而进入血液并扩散到全身。
纳米颗粒追踪分析显示,泡茶时,聚丙烯释放的纳米塑胶颗粒每毫升约12亿个,纤维素每毫升会释放约1.35亿个,而尼龙6每毫升释放约818万个。黄轩建议,选择散装茶叶或使用无漂白纸质茶包,减少微塑胶溶出风险。
颜宗海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使用可重复利用的购物布袋、木制、玻璃、陶瓷制品、竹制餐具等,“这也是减少微塑胶进入我们食物链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吴宓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