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一生中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完整的梦境世界——有些绚丽多彩,令人难忘,而有些则在醒来瞬间消失无踪。那么是否有方法通过回忆起更多的梦境,从而回溯逝去的时间呢?
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对为什么有些人能清晰地回忆起他们的梦境,而另一些人却难以记住任何梦境感到着迷。关于我们为什么做梦、谁更容易记住梦境,以及如何增强梦境记忆的新研究,正在慢慢揭开这一神秘现象的面纱。
梦境贯穿人类历史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对梦的含义深感着迷。例如,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梦被视为来自灵界的讯息,能够揭示未来的奥秘。
在古埃及,祭司们保留着纸莎草抄本,在其中推测和记录梦境的象征性解释。
对梦境进行分析的传统后来演变为更系统的研究。1893年,美国哲学家兼心理学家玛丽‧卡尔金斯(Mary Calkins)进行了一项实验,她在六到八周的时间里,每晚用烛光唤醒参与者,询问他们是否在做梦。
“有时,仅仅是伸手去拿纸笔,或点燃蜡烛的轻微动作,似乎就会让梦的记忆消散,留下的只是令人懊恼的感觉——明明经历了一个有趣的梦境,却完全回想不起来。”卡尔金斯在其报告中写道。
到了20世纪中叶,梦境研究正式成为一门神经科学学科。1953年,快速眼动(REM)睡眠的发现表明,当参与者从REM睡眠中被唤醒时,他们能最清晰地回忆起梦境。这一发现最初让人认为梦仅发生在REM睡眠期间。然而,后续研究表明,梦境实际上贯穿多个睡眠阶段,且某些人群相较其他人更容易做梦。
我们为什么做梦?
哈佛大学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和麻省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研究员张京(Jing Zhang)表示,梦境对情绪处理至关重要。她最近发表在《自然‧科学报告》(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表明,梦境类似于“一夜之间就能治愈的疗法”。
在该项研究中,张京及其同事让参与者观看情绪上令人不安的图像——例如暴力或灾难场景,以及中性图像——例如日常物品。第二天,那些能够回忆起梦境的参与者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模式:他们对引发强烈情绪的图像记忆更加深刻,但在再次观看时,情绪困扰却有所减少。与此同时,他们对中性、无情绪起伏的图像记忆则逐渐消退。
这种选择性保留表明,做梦有助于大脑优先处理和整理具有情绪意义的经历。张京指出,假若没有梦境,人们或许会“受困于情绪事件之中”,从而难以摆脱痛苦的经历。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为梦境是心理疗愈的机制。心理学博士、舍夫德大学(University of Skövde)认知神经科学副教授卡蒂娅‧瓦利(Katja Valli)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瓦利在接受《大纪元时报》采访时表示,尽管梦境反映了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但创伤性事件会扰乱这一过程,使梦境不断重复创伤经历,令记忆“保持鲜明和活跃”而非促成治愈。
瓦利的研究支持“威胁模拟理论”(Threat Simulation Theory)——即梦境作为一种演化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做好应对潜在危险的准备。这类似于飞行员在面对真正的紧急情况之前,会先在飞行模拟器中训练;我们的梦境则创造出逼真的场景,让我们在心理上预演威胁。这种夜间预演或能让我们在清醒时遇到类似情景更能应对——本质上,大脑在睡眠时会进行“消防演习”。
为什么有些人能记住梦境?
每个人每晚都会做梦,但并非每个人都能记住自己的梦境。
意大利卢卡IMT高等研究学院(IMT School for Advanced Studies Lucca)2025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梦境回忆与认知特征、个人态度以及睡眠动态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研究人员发现,从环境因素到个体特征等多种因素决定了梦境记忆的能力。
调查结果表明,易做白日梦和走神的参与者,以及对做梦持积极态度的人,更有可能记住自己的梦境。
未参与上述研究的瓦利在评论时表示:“有着开放性、创造力及心理防线薄弱等性格特征的人,会有着较高的梦境回忆能力,而神经质则与更高频率的噩梦回忆有关。”
年轻的参与者和那些长时间处于浅睡眠状态的人,梦境回忆的频率较高。年长的参与者通常会在醒来时有做梦的感觉,但却忘记了梦境的内容——这种现象被称为“白色梦境”。
此外,季节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参与者在冬季记住的梦境比在春秋季节要少,研究者推测这或许与睡眠周期的波动、光照接触以及情绪上的变化有关。
梦境是通向未来的门户
古代中国文明并不是唯一相信梦境能够预示未来的文化。
“先知梦是人类经历中非常常见的一部分。”拥有埃默里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的科学作家埃里克‧沃尔戈(Eric Wargo)向《大纪元时报》表示。他指出,近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曾做过先知梦,而几乎所有文化都相信这些梦境蕴含着真理。
他认为,大量的相关证据和个人证词足以说明,这一领域值得引起重视。
沃尔戈认为,关于梦境预知性最有力的证据并不是来自心理学实验室,而是来自探讨“逆因果关系”(即未来事件或能影响过去的概念)的新兴物理学研究。实际上,量子计算、量子生物学和量子物理学的最新突破或许能为信息逆向传递的潜在机制提供指引。
量子过程或可以解释我们的大脑在睡眠过程中如何处理信息。当我们在快速眼动睡眠中进入梦境时,神经元会重新连接,进而形成并巩固记忆。这个过程有赖于微管,一种存在于大脑细胞内的微小管状结构,而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它们起到了量子计算机的作用。
沃尔戈指出,如果微管确实是微小的量子计算机,它们可能会将信息逆向传递,使得未来的经历以微妙的方式影响我们——这种影响或许体现在梦境、创造力或无意识的思维模式中。
沃尔戈说:“我认为先知性梦境可能是记忆的一种表现——‘对未来的记忆’。梦境在记忆上编码了‘来自未来的记忆’,以及近期(过去)的事件。”
如何提高梦境记忆
无数研究表明,写梦境日记有助于提高相关记忆,同时,对于梦境记忆的态度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此外,艾草传统上被认为能有效增强梦境及梦境记忆。
张京、瓦利和沃尔戈都建议通过持续的练习来改善梦境记忆。在详细记录梦境并标注日期后,沃尔戈建议在睡前重新阅读当天和前几天的记录——这是一个常被忽视的关键步骤,但却有助于增强梦境记忆。他还建议观察日记中的梦境与生活事件之间的联系。
沃尔戈同时建议培养每日冥想的习惯,以培养正念和注意力集中能力。他补充道,远离会分散注意力的事物也有助于增强专注力。同样,张京建议不要使用闹钟,因为突如其来的噪音引起的皮质醇激增,会让人立刻忘记梦境。
无论是转瞬即逝的还是栩栩如生的,无论是已被遗忘的还是被记录下来的,梦境塑造着你的思想和醒来的生活。它们帮助你处理情绪,探索新想法,更有效地应对危险,甚至一窥未来。通过适当的练习,你或许可以解锁更多属于自己的梦境世界。
今晚,当你进入梦乡时,问问自己:你的梦境将会揭示什么?
英文报导请见英文《大纪元时报》:Why Do Some People Remember Their Dreams While Others Forget?
身处纷乱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责任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