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怎变成扫墓节呢?
古人计算了清明是在冬至后的第一百零六日,或一百零七日,紧接寒食节之后,或隔一天。寒食是距冬至日一百零五日。上古时代,寒食禁火,清明的大事是“举新火”,周朝时就在“季春出火”(《周礼‧夏官司马》)。季春的第一日就是清明,即春天的第三个月的第一日。清明一到宫中颁“新火”,民间从这一天起改用春天的榆柳烧火。经过二千多年,唐代依旧继承着这个礼制,诗人们有这般节景的描述,如:“清明节日颁新火”“榆柳开新焰”,都是清明举新火的写照。
除了举新火,春游踏青、踢球(蹴鞠)游戏、荡秋千、斗鸡、拔河、雕刻鸡蛋相互馈赠等等,也都是古人在寒食清明节气中喜爱从事的活动。

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才变成扫墓节呢?
中国民间在寒食、清明上坟拜扫祭祖的都有,这二个日子非常接近,古来风俗礼制互相浸染。
在《汉书》中记载,太原郡有个旧俗,每到晋文公的贤臣介子推去世的那个月份,全郡的人就整整一个月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相传因为介子推被火烧死,有“龙忌”之禁,神灵不喜欢点火,因此,到了介子推去世的月份没有人敢烧柴煮食,这一来郡中老弱病幼因此而饿死、病死的不少。周举上任并州刺史后,写了一封祭文,在介子推庙里吊祭,解除了人民的疑虑,改变了这种风俗,使人民恢复温热的食物,解除病患。唐代虞世南《北堂书钞‧卷143》也有同样的纪录,说太原人奉拜介子推之灵,至三月清明断火只吃寒食。以寒食纪念忠臣介子推的遗风,可能也影响了民间在寒食节扫墓。
另外,据《韩诗章句》,周朝时的郑国人民在黄历三月上巳(第一个巳日)踏青到溱、洧两水之上,执兰花招魂、续魄,祓除不祥。寒食清明的扫墓和这种风俗有共通之处。
三代的皇室无墓祭,从秦代开始,皇室在坟茔旁起寝殿,作为收藏祖先衣冠的地方和祭祀的宗庙。春秋时代,士大夫在家庙祭祀祖先,宗子(嫡出长子)不能行祭祀礼时,由庶子到坟墓前设坛祭祀。若宗子死了,庶子在坟前祭祀告祖之后,就在家里祭祀。
唐代时民间在寒食节上坟祭扫渐渐成为风俗。中唐王建《寒食行》诗吟:“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垅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留下当时家家在寒食扫墓的情况。唐玄宗开元二十载(公元732年),允许民间百姓在寒食上坟拜扫以展现孝思,并列入全民通行的礼仪。(《唐会要.卷廿三》)因此一般认为民间“墓祭始于唐也”(元 刘埙撰《隐居通议卷二十七》)。
礼仪中规定庶民上坟的作法:上墓拜扫时,可准备祖先生前爱吃的食物,在坟莹南门外行礼奠祭,祭拜后哀泣辞别,不可在墓地宴饮作乐,但允许在看不到祖先坟墓的地方食用祭拜后的祭品。(《通典‧礼十二‧上陵》)
同时,唐玄宗开元二十四载开始“寒食通清明四日为假”(《唐六典‧卷二》),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后增为休假五天(《唐㑹要‧卷八十二》)。寒食到清明成了长假,也让扫墓日期的安排更有弹性,在宋代时展现了出来。
宋代接续唐代,寒食依旧通清明,在寒食连到清明节期间扫墓,成为普遍的民俗,北宋民俗志《东京梦华录》有不少记载。
在寒食前一日,家家户户做“子推燕”,插于门楣,纪念介子推。“子推燕”是用面和枣作成飞燕,再用柳条串起来。当年及笄——成年的女子多在这一天取“子推燕”插在头上。宋朝流传“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俗谚,相传柳树生命力强,将柳条儿戴在头上能保青春,还具有辟邪功能。这种寒食清明时“戴柳”辟邪的风俗和唐代时的作法也有连系。唐高宗三月三日于渭水北岸举行祓禊(音:福夕)古礼,香熏沐浴净身以除秽招祥,并赐群臣各一个柳圈,说戴上柳圈可免蛇蝎毒虫之毒。
“戴柳”之后,接下来的出城上坟是北宋人的大事。从寒食开始连三日都有人上坟祭扫,其中寒食是最多人上坟扫墓的一天;而上新坟扫墓都是在清明这一天进行。纸钱铺将祭扫用的纸钱当街堆叠作成楼阁状,出城上坟扫墓的人不分官宦贵家或是庶民百姓,塞满各个城门。
自宋代以后,寒食、清明上坟祭扫并没有明显的划分,到了清代,“清明即寒食”了。清代《燕京岁时记》云:“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茔而已。”《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北京人也在清明戴柳、祭扫后于坟前放纸鸢竞赛。从风俗志中看到,清代时祭拜扫墓就是清明的重心,清明节就是扫墓节了。@*
–看更多【中华文化300问】【清明节】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