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清明节】

清明节怎样成为扫墓节?

作者:容乃加
清明节气天清地明,怎样成为人间扫墓节的呢?(容乃加/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73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怎变成扫墓节呢?

古人计算了清明是在冬至后的第一百零六日,或一百零七日,紧接寒食节之后,或隔一天。寒食是距冬至日一百零五日。上古时代,寒食禁火,清明的大事是“举新火”,周朝时就在“季春出火”(《周礼‧夏官司马》)。季春的第一日就是清明,即春天的第三个月的第一日。清明一到宫中颁“新火”,民间从这一天起改用春天的榆柳烧火。经过二千多年,唐代依旧继承着这个礼制,诗人们有这般节景的描述,如:“清明节日颁新火”“榆柳开新焰”,都是清明举新火的写照。

除了举新火,春游踏青、踢球(蹴鞠)游戏、荡秋千、斗鸡、拔河、雕刻鸡蛋相互馈赠等等,也都是古人在寒食清明节气中喜爱从事的活动。

清明节日颁新火,榆柳开新焰。(Shutterstock)

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才变成扫墓节呢?

中国民间在寒食、清明上坟拜扫祭祖的都有,这二个日子非常接近,古来风俗礼制互相浸染。

在《汉书》中记载,太原郡有个旧俗,每到晋文公的贤臣介子推去世的那个月份,全郡的人就整整一个月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相传因为介子推被火烧死,有“龙忌”之禁,神灵不喜欢点火,因此,到了介子推去世的月份没有人敢烧柴煮食,这一来郡中老弱病幼因此而饿死、病死的不少。周举上任并州刺史后,写了一封祭文,在介子推庙里吊祭,解除了人民的疑虑,改变了这种风俗,使人民恢复温热的食物,解除病患。唐代虞世南《北堂书钞‧卷143》也有同样的纪录,说太原人奉拜介子推之灵,至三月清明断火只吃寒食。以寒食纪念忠臣介子推的遗风,可能也影响了民间在寒食节扫墓。

另外,据《韩诗章句》,周朝时的郑国人民在黄历三月上巳(第一个巳日)踏青到溱、洧两水之上,执兰花招魂、续魄,祓除不祥。寒食清明的扫墓和这种风俗有共通之处。

三代的皇室无墓祭,从秦代开始,皇室在坟茔旁起寝殿,作为收藏祖先衣冠的地方和祭祀的宗庙。春秋时代,士大夫在家庙祭祀祖先,宗子(嫡出长子)不能行祭祀礼时,由庶子到坟墓前设坛祭祀。若宗子死了,庶子在坟前祭祀告祖之后,就在家里祭祀。

唐代时民间在寒食节上坟祭扫渐渐成为风俗。中唐王建《寒食行》诗吟:“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垅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留下当时家家在寒食扫墓的情况。唐玄宗开元二十载(公元732年),允许民间百姓在寒食上坟拜扫以展现孝思,并列入全民通行的礼仪。(《唐会要.卷廿三》)因此一般认为民间“墓祭始于唐也”(元 刘埙撰《隐居通议卷二十七》)。

礼仪中规定庶民上坟的作法:上墓拜扫时,可准备祖先生前爱吃的食物,在坟莹南门外行礼奠祭,祭拜后哀泣辞别,不可在墓地宴饮作乐,但允许在看不到祖先坟墓的地方食用祭拜后的祭品。(《通典‧礼十二‧上陵》)

同时,唐玄宗开元二十四载开始“寒食通清明四日为假”(《唐六典‧卷二》),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后增为休假五天(《唐㑹要‧卷八十二》)。寒食到清明成了长假,也让扫墓日期的安排更有弹性,在宋代时展现了出来。

宋代接续唐代,寒食依旧通清明,在寒食连到清明节期间扫墓,成为普遍的民俗,北宋民俗志《东京梦华录》有不少记载。

在寒食前一日,家家户户做“子推燕”,插于门楣,纪念介子推。“子推燕”是用面和枣作成飞燕,再用柳条串起来。当年及笄——成年的女子多在这一天取“子推燕”插在头上。宋朝流传“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俗谚,相传柳树生命力强,将柳条儿戴在头上能保青春,还具有辟邪功能。这种寒食清明时“戴柳”辟邪的风俗和唐代时的作法也有连系。唐高宗三月三日于渭水北岸举行祓禊(音:福夕)古礼,香熏沐浴净身以除秽招祥,并赐群臣各一个柳圈,说戴上柳圈可免蛇蝎毒虫之毒。

“戴柳”之后,接下来的出城上坟是北宋人的大事。从寒食开始连三日都有人上坟祭扫,其中寒食是最多人上坟扫墓的一天;而上新坟扫墓都是在清明这一天进行。纸钱铺将祭扫用的纸钱当街堆叠作成楼阁状,出城上坟扫墓的人不分官宦贵家或是庶民百姓,塞满各个城门。

自宋代以后,寒食、清明上坟祭扫并没有明显的划分,到了清代,“清明即寒食”了。清代《燕京岁时记》云:“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茔而已。”《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北京人也在清明戴柳、祭扫后于坟前放纸鸢竞赛。从风俗志中看到,清代时祭拜扫墓就是清明的重心,清明节就是扫墓节了。@*

–看更多【中华文化300问】【清明节】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宋代理学大家程颢说“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古来中华文化中,有许多的民俗风情和典故聚集在清明节前后,那些纤细敏觉的词人们,逢清明时节曾有怎样的情怀呢?今人之心与古人交会,有怎样的意会和感动呢?
  •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公有领域)
    节气“清明”表示什么意义呢?清明对应卦象是什么涵义?如何利用“清明”让人生“乐活”呢?古人有一套!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之后到来,此时天地万物的生长皆清净㓗齐阳气发,所以称“清明”。自古以来清明融合了节气、历史的内涵,形成古老又丰富多元的节俗!其中不少节俗传自仅相隔一二天且节俗用意又相近的寒食节。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 腊月里虔诚祭灶神。图为 清代周鲲绘高宗御题范成大祭灶词 轴局部。(公有领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历史时间长河中曾经发生过改变。这要从祭灶的历史说起,先看一下祭灶的历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风俗有过怎样的变迁?哪一种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传递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节气的气候与物候特征有哪些呢?小寒补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来探一探,提供我们,岁末补冬的精神与物质之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