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主到女王:安妮的肖像画展现朴实之美

1702年3月11日,英国女王安妮首次向国会发表演说时说道:“我知道我的心完全属于英国”(I know my own heart to be entirely English)。
当时英国的君主深受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的政治与文化影响已有几十年的时间。尽管这是安妮女王真挚的一席话,但她发表的这一声明也反映出她刻意塑造属于英国的公众形象。这一点从戈弗雷‧内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和徒弟迈克尔‧达尔(Michael Dahl)为她描绘的著名艺术作品中也能得到印证。
公主的肖像画

1690年,内勒绘制安妮公主的肖像画时,英国宫廷正处于文化、政治、道德骤变当中。1660到1688年,正值安妮的伯父(国王查理二世)和父亲(国王詹姆斯二世)统治的“英国王政复辟时期”(Restoration Era),也就是君主制重新取代各种非君主制形式政府的时期。在这之前,经历了英国内战(1642—1651年)、国王查理一世被斩首(1649年),以及1688年“光荣革命”詹姆斯二世突遭推翻与驱逐等事件。
从文化角度来看,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深受欧洲拉丁民族的影响。他们的父母查理一世和“法兰西的亨利埃塔‧玛丽亚”(Henrietta Maria)是引进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受意大利影响的佛兰芒巴洛克艺术(Flemish Baroque art)的重要赞助人。两人流亡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法国和西班牙度过。不但查理二世娶了葡萄牙的“布拉干萨王室的凯萨琳”(Catherine of Braganza)为妻,意大利的“摩德纳(和雷焦公国)的玛丽”(Mary of Modena)是詹姆斯二世的第二任妻子。
英英国人历经清教徒统治十年后,开始接受法国和意大利那种强调低领口的华丽时尚。当时描绘女性的艺术,以彼得‧莱利爵士(Sir Peter Lely)的系列作品《温莎美人》(Windsor Beauties)为例,让人联想到艺术家提香的作品。这样的艺术氛围也冲击到其他肖像画人物的形象。
许多英国人已然接受了一种普遍的刻板印象,即道德松绑、拉丁文化、相对专制的君主制,以及宗教上的天主教倾向等是不可分割的组合。詹姆斯二世是天主教教皈依者,他集权专制的统治遭到教宗依诺增爵十一世(Pope Innocent XI)谴责。在詹姆斯二世被推翻后,新政权试图将自身与保守的英国风格,以及新教徒的庄重联系起来。安妮女王在她父亲詹姆斯二世被推翻、由威廉(查理一世的孙子)和玛丽(她自己的姐姐)取代之前,早就开始接受和宣传此种形象了。
谦逊的公主到朴实的君主

内勒在1690年创作的安妮肖像画是现存74幅女王肖像画之一,年轻的安妮公主选择展现高贵与低调融合的气质。她的连身洋装(依照当时的标准,剪裁偏高)和长袍分别是棕褐色和浅棕色配白色饰边,而不是经常用来描绘王室身份的华丽红色或蓝色。她配戴的珠宝彰显她的地位和财富,但这些珠宝都是中性色且数量偏少,不像17世纪精英阶层经常穿戴珠宝镶嵌的服饰来营造华丽的外表。盘结于头顶的发髻强调朴实美丽的形象。身边的桌子或小柱子上有一个小巧简单的王冠,以不显眼的方式暗示她的王室地位。

毫不讶异,15年后,已升格为君主的安妮再次以这幅肖像画为参考,让内勒的弟子为她创作另一幅女王肖像画,尽管在这期间她已有多幅肖像画,例如内勒于1702至1704年为她创作的一幅肖像画,安妮显得苍老许多,像是一位冷漠无情的40岁妇女,这是她历经17次怀孕、12次流产、5个幸存的孩子因故死去,还有她痛风复发以致于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造成的。
安妮身为英国统治者,她希望自己最重要的肖像画,能够像1690年的肖像画一样呈现年轻、朴实的气质,只是颜色要更鲜艳,明确展现她的地位。内勒的弟子达尔完美捕捉此一形象。安妮的脸型、头发、姿势和背景几乎与内勒的作品完全相同,但她穿着一件带有白、蓝装饰的亮金色连身洋装与深紫色长袍。与内勒的公主肖像画不同的是,达尔没有画出她左手指向身体的动作,而是描绘了女王的右手越过身体,指向象征王权的王冠、权杖和宝珠。

安妮女王除了开创英国18世纪的黄金时代外,她的统治还标志着绘画、戏剧、诗歌和音乐等高品质艺术的兴起。安妮女王延续伊丽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铭:“永远不变”(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体现她的使命就是恢复受法国和西班牙影响之前的英国的价值观与传统。
为了纪念安妮女王的高雅和爱国情操,有一种建筑和家具风格便是以她的名字命名。“安妮女王风格”(Queen Anne style)体现了她的艺术美学,那就是摒弃巴洛克风格的华丽特质,转向采用更朴实的新古典主义设计。
原文:From Princess to Queen: An Enduring Depiction of Anne’s Beauty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詹姆斯‧巴雷塞尔(James Baresel),自由撰稿人,替多家期刊撰写文章,包括《美术鉴赏家》(Fine Art Connoisseur)、《军事史》(Military History)、《克莱蒙特书评》(Claremont Review of Books)和《新东欧》(New Eastern Europe)等。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