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照顾父母的盲点(九)

了解父母真正的需求才是好的长期照顾(下)

照顾父母的计划需尊重当事者的意愿(下)

文 / 陈乃菁(高雄长庚神经内科系主治医师)

医师叮咛:照顾父母不是有个人随侍在侧就好,尊重当事者的意愿,才是核心。(Shutterstock)
人气: 23
【字号】    
   标签: tags: , , ,

编者按:专业医师发现,子女规划照顾长辈的计划时,往往未曾征询长辈的想法和意愿。作者藉3个案例引领大家思考照顾长辈的核心意义。(接续上文)

穷奶奶边复健边哭泣 从未放弃康复念头

这时,我又想起另一位患者,也是位高龄的女性,因为中风而来住院。还记得第一回我踏入病房探望时,奶奶一个人躺在床上哭泣,身旁没有家属,也没有看护。

护理师赶紧告诉我:“奶奶家的经济不好,没办法聘雇看护,主要是靠她的先生照顾。你等一下,爷爷他说早上先回家砍竹子和拜拜,做完就马上赶来。”

我和奶奶聊聊后,发现老人家其实生养过两个孩子,可惜命运捉弄,孩子们都离开人世了,只留下一个孙女。目前孙女离婚后,带着曾孙回来一起住。这个务农为生的家庭,经济上向来就不宽裕,现在奶奶中风,导致右手和右脚完全不能动,压力更加沉重了。

因为了解奶奶的哀伤,所以我每天经过病房,都会忍不住多看一眼。我发现即使大半时间没有人陪在身旁,但奶奶都会认真地用左边的手,拉动右手来复健。

有几回,我见到爷爷来了。爷爷配合复健师,一起协助奶奶坐起来,慢慢地进展到站起来练习走路。学会怎么使用还有力量的一侧,帮助中风后无力的肢体。

奶奶年纪大了,复健真的很辛苦。她常是一边动,一边哭,可是从来没有停止过复健,于是在出院前,她已经把所需要懂得的复健方式都牢牢记住了。

我曾担忧地问:“奶奶,你想要转到复健科病房或是有复健的安养中心,多住几天吗?”

奶奶拒绝:“家里没钱,我回家吧。你放心,我把该学的都学了,回家后,我自己来。陈医师啊,穷人没有悲伤的权利,也没人能倚靠,主要还是要靠自己。”

奶奶出院回家了,我不时想起她,也担忧过她要是在家中跌倒了,怎么办呢?可是三个月后奶奶来回诊,我看到她是自己走进来诊间的,即使还是拄着枴杖,但她走得很稳,气色也好。

我好替她开心,更知道就是因为她有极大的动力,所以在家里一定是努力地复健,并且小心谨慎地避免受伤,才能有这样好的结果啊。若这样的状况继续保持下去,奶奶一定能回复到自己行动无虞外,还能照顾家人的状况喔!

医师内心话

这几位高龄的女性都是我的患者和家属,可是,我更常觉得她们是我的老师。每个人用不同的生命经验,帮助我思索“照顾”的意义。

我愈来愈相信长照中,陪伴很重要,但陪伴不是为了监视,也不是为了让长辈加速失能。即使家属的出发点都是善意,但这条善意铺成的道路,若不是通往长辈想要的方向,也可能是一条错误的道路,不是吗?

因此,希望家属们在为长辈规划长期照顾的方式时,能给长辈多一点的尊重,多想想这位当事者的个性、爱好、对隐私和自主性的需求。凡事都以保有自尊为前提,同时照顾身体和心理,这才能实现长期照顾的核心意义。

帮助住院长辈复能 踏上双赢的康复之路

1.年轻人生病出院后,立刻就可以回到工作岗位上,但如果是长辈出院,家人的考量可能就是请外劳或将长辈送去安养机构。请想想,如果是我们,我们愿意吗?

2.住院后身体变弱,常常是一个开始被照顾(被孩子控制)的重要关卡。为了避免这样的状况发生,在住院时,长辈努力地配合治疗以及复健,并且尽可能了解自己的病情。

不要所有的医疗决策,都让孩子与医师决定是非常重要的事长辈虽然是病人,但自己的身体治疗计划,自己也要掌握。

3.住院时,因为生病,就让父母一直躺着,但出院,却期待父母能生活自理,这落差不是很大吗?

所以住院时,当父母能坐,就要让他坐,无论是坐在床上或椅子上,都好。当父母能站,就要三不五时让父母站一下。如果担心父母跌倒,那么让父母站在床边都好。当父母能走,就要让父母走。在病房里走一走,在护理站早上绕一圈,下午绕一圈,慢慢绕三圈都好。

这样回家后,我们才能相信父母可以自己坐、自己站、自己走。

4.如果既不放心,但也不知道自己的照顾方法对不对,那么,要怎么办呢?可以请医师找复健师(包括物理或是职能治疗师)来协助父母,让父母了解自己生病后的身体,与原本有哪里不一样,要如何加强训练各种能力,或是使用正确的辅具(枴杖),让父母回家后,也可以不用依赖他人。

5.如果预计返家后,长辈的身体还没有恢复到可以完全自理,但又不想去机构,也不想请外籍看护,能怎么办呢?

那么,可以使用短期看护,搭配努力好起来的复健,或去家里附近的诊所或是医院复健,也可以使用长照“复能(恢复功能)”的专业人员到家复健服务。


6.年长的病体恢复需要时间,长辈除了自己的意愿与斗志之外,也一定要清楚表达自己后续的想法,才能与孩子达成双赢的康复之路。本文完(网站专文,禁止转载)

书封。(宝瓶文化 提供)

(本文摘编自《“这样安排是为你好!”──照顾父母的25个盲点》,宝瓶文化提供 )

推荐阅读
年长者应提早让家人知道 自己想如何过晚年生活
长辈失智后心中真正想要的 是家人对他的爱
长期照顾失智长辈 手足同心相互体谅是上策

责任编辑:王晓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