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专业医师发现,子女规划照顾长辈的计划时,往往未曾征询长辈的想法和意愿。作者藉3个案例引领大家思考照顾长辈的核心意义。
盲点16:“我八十岁生日那天,女儿就判我死刑。”
医师叮咛:照顾父母不是有个人随侍在侧就好,尊重当事者的意愿,才是核心。
我的患者多为高龄的爷爷奶奶,他们出院后的照顾问题,特别重要,也因此,我常有机会思考,什么才是好的长期照顾。
或许因为这个用词中有“长期”二字,容易让大家误解是要整天形影不离,才算做到,反而忽略了真正的关键在后面的“照顾”这两个字。因为和“有人随侍在侧”相比,其实,“给当事者所需要的照顾”才更为关键。
子女径自讨论照顾母亲计划 未曾征询老人家想法
举例来说,有位八十多岁的奶奶因泌尿道感染而住院治疗。住院前,独居的她在生活上都能自理。住院时,奶奶的孩子们考虑到她体力下降,总是频频阻止她下床走动,就怕她跌倒。
出院前,他们找了医疗人员,讨论返家后的照护计划。计划重点是希望有人随时陪伴在奶奶身旁。家属们明示、暗示着我,他们想请外籍看护。
然而,在讨论过程中,我发现家属们从没把他们所设想的未来照护计划和奶奶讨论过。于是,我找了时间,问奶奶:“您打算回家后怎样生活呢?”
奶奶神色轻松的在床上,边踢双脚,边回答我:“过着一样的生活啊。”
她应该觉得我这样问,有点莫名其妙吧。对奶奶来说,住院是因为生病。现在病治好了,回家继续把生活过下去,不是很自然的事吗?
但奶奶的孩子们没有相同的想法。他们避开老母亲,聚集在病房外的走廊上,七嘴八舌地说,母亲年纪大又生病,随时有跌倒,或再次就医的风险,如果都没一个人随时在身旁紧跟着,临时需要人帮忙,怎么办?
我忍不住插嘴:“你们觉得只要有个人随时跟在奶奶身边,奶奶就会安全了?那我问问你们:你们自己有没有突然跌倒,或身体不舒服这类需要家人的时候?那时候,你们都怎么做?”
家属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赶快打电话找人啊。”
我笑了:“奶奶也是同样的状况啊。你们只需要让奶奶身边有电话,随时可以打电话找人就好啦。”他们面面相觑,没接话,于是我干脆把他们心底的打算说破:“你们觉得找个外籍看护,就真的能做到形影不离吗?”
我紧接着说起另一位长辈的故事。
八旬老人生日当天 “我女儿判我死刑”
故事的主角是八十四岁的黄奶奶,但她的先生才是我的患者。目前爷爷已经入住安养中心,而黄奶奶独居,又保有良好的健康。黄奶奶体力充沛到常在高速公路上快速奔驰,她来回不同的城市,享受生活和探望晚辈,而开车到处逛,就是她最大的乐趣。
有一回在聊天中,黄奶奶说出让我吓一跳的话:“我八十岁生日那天,蛋糕才刚吃完呢,女儿就判我死刑啰。”
黄奶奶忿忿不平地说:“我女儿就说我年纪大了,所以要跟子女同住。她准备好一间房间,要我搬去住,我也乖乖照做。但是,乃菁啊,一起住,好辛苦啊。早上七点,就把我叫起来吃早餐。一天里面,就是集合吃午餐和晚餐,吃完后,准时说晚安。连我晚上起来在屋内走走,他们就会很焦虑地说,我是不是失眠、要不要看医生。”
黄奶奶叹口气:“乃菁,跟儿女同住是我失去隐私权与人身自由的开始啊。一个星期后,我就夹着尾巴逃回原来住的地方。我决定在还能自己走动和开车的时候,绝对不要让别人用年龄这个理由来限制我的自由。”
我问她:“你一个人住,不寂寞吗?”
黄奶奶说:“有时候会感觉没人可以说说话啦,那时候,我就自己开车去找人讲话啊,例如去安养中心看看我先生,或者去找家人和朋友,我都能自己排遣寂寞的啦。”
黄奶奶的晚辈也建议,是不是请个外籍看护与黄奶奶一起生活,但她拒绝了:“我为什么要每个月花两万五,来跟一个人大眼瞪小眼、无话可说呢?外籍看护来,能帮忙的也不多。你看我现在有申请长照服务喔,每隔几天,就有居服员来帮忙打扫和备餐,我只需要这些服务就好。其他的,我自己都能做。”
黄奶奶笑着补充一句:“乃菁,我喜欢有选择权的生活,也很享受独居的安静,这些都是和人同住时,无法拥有的。即使那个人是家人或是看护,都没办法喔。”
故事说到这里,我停下来看看眼前的家属。从他们的神情,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到自己光顾着计划,却忘了把奶奶的意愿放进去。
看着他们转身,回到病房找奶奶讨论的背影,我已经能预期到这位奶奶出院后的生活,应该还是能保有不少乐趣。心情好,才能保持健康啊。(下文继续)
(网站专文,禁止转载)

(本文摘编自《“这样安排是为你好!”──照顾父母的25个盲点》,宝瓶文化提供 )
推荐阅读
40岁大脑开始退化!做对5件事活化大脑 防失智
失智症14大风险因素 新增视力丧失和胆固醇高
四件事令大脑退化 两训练预防失智
责任编辑: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