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文化漫谈

《论语》说(66):怎样做到“无恶”?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身正气成圣功(大纪元制图)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五》)

【注释】

无恶也:后人两种解说。一是恶音è,意不做坏事;一是恶音wù,意不厌恶。

【讨论】

《论语》中,孔子说过一次“志于学”(〈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两次“志于道”(〈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本章,孔子则说“志于仁”。

“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三者是什么关系呢?大概可以这么理解:孔子一生好学,并以此自许,所谓“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之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学道,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但是,孔子日常教导学生的是“仁”,修养仁德,能成为仁者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实上《论语》中孔子绝不轻易将“仁”许人。

本章中孔子说的“苟志于仁矣”,翻译成白话就是“假如立定志向修养仁德”,这是孔子勉人为仁之意;而“无恶也”则有不同解读。

一种看法是:不做坏事。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另一种看法是:若志于仁则仁慈,就没有患恶的人了。对好人嘉勉他,对坏人劝他改过,不愿舍弃他。

钱穆将上章与本章串解如下: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然仁者必有爱心,故仁者之恶人,其心仍出于爱。恶其人,仍欲其人之能自新以反于善,是仍仁道。故仁者恶不仁,其心仍本于爱人之仁,非真有所恶于其人。若真有恶人之心,又何能好人乎?故上章能好人能恶人,乃指示人类性情之正。此章无恶也,乃指示人心大公之爱。必兼看此两章,乃能明白上章涵义深处。

以上两说都通。钱穆之串解也高。《论语》无达诂,读者当于自身之人生经验中来求一己之心得。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着,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着,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着,三联书店)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