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66):怎样做到“无恶”?

作者:薛驰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身正气成圣功(大纪元制图)
font print 人气: 7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五》)

【注释】

无恶也:后人两种解说。一是恶音è,意不做坏事;一是恶音wù,意不厌恶。

【讨论】

《论语》中,孔子说过一次“志于学”(〈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两次“志于道”(〈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本章,孔子则说“志于仁”。

“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三者是什么关系呢?大概可以这么理解:孔子一生好学,并以此自许,所谓“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之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学道,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但是,孔子日常教导学生的是“仁”,修养仁德,能成为仁者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实上《论语》中孔子绝不轻易将“仁”许人。

本章中孔子说的“苟志于仁矣”,翻译成白话就是“假如立定志向修养仁德”,这是孔子勉人为仁之意;而“无恶也”则有不同解读。

一种看法是:不做坏事。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另一种看法是:若志于仁则仁慈,就没有患恶的人了。对好人嘉勉他,对坏人劝他改过,不愿舍弃他。

钱穆将上章与本章串解如下: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然仁者必有爱心,故仁者之恶人,其心仍出于爱。恶其人,仍欲其人之能自新以反于善,是仍仁道。故仁者恶不仁,其心仍本于爱人之仁,非真有所恶于其人。若真有恶人之心,又何能好人乎?故上章能好人能恶人,乃指示人类性情之正。此章无恶也,乃指示人心大公之爱。必兼看此两章,乃能明白上章涵义深处。

以上两说都通。钱穆之串解也高。《论语》无达诂,读者当于自身之人生经验中来求一己之心得。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著,三联书店)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鲁定公愈加信任孔子,让孔子“代行相事”,孔子主政三月,鲁国大治。齐国害怕,就送去美女、良马腐蚀鲁国君臣。孔子辞职,开始周游列国。一段君臣相遇、鲁国中兴的机遇被扼杀了。此乃千古之叹!
  • 孔子在鲁国做过大官,对政治有透彻了解,非常智慧。孔子虽然有自己的政治立场,也想削去三桓,如堕三都,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等等,但是,反对“暴虎冯河”,而是要“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不赞成盲动,血气之勇。
  • 其实,孔子对管仲的历史功绩是高度评价的。在本章说“管仲之器小哉!”可能重心并不在说管仲的不俭、不知礼,而是在大发感慨。感慨什么呢?
  • 那么,实际可以把音乐分为四如之境——翕如之境,纯如之境,曒如之境和绎如之境。这四如之境,又可对应元亨利贞或者春夏秋冬四象。所以,孔子语鲁太师乐,所谈的是天地之道,是天地之大乐,是政通人和之乐,是为万世开太平之乐。
  • 《论语》中,退隐的贤人不少,如“楚狂接舆”,如“长沮”和“桀溺”,如“荷蓧丈人”等。但是,只有仪封人对孔子完全认同,知道孔子的历史使命所在,可以说是孔子的千古知音。
  • “六代乐舞”之首,就是黄帝的《云门大卷》。据《史记》等典籍记载,黄帝以“云”命名百官,军队也称为“云师”。 云门即是天门,世上人都来自天上,《云门大卷》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
  • 孔子针砭时弊,言简意赅,这里讲的三种情况,都是身边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讲修养,要讲礼,就从这三点做起,实实在在的,那么人就会不一样了,社会风气就能好起来。
  •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 可以说,尧、舜禹、汤、所形成的伦理与政治传统,是孔子“仁”的历史源头。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继承、弘扬、创制的礼乐文化,则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来源。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