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3月28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台湾新竹报导)“14日老师摘了‘挂花小叶桑’,我做了第一版只有‘挂花小叶桑’和瘦肉的‘桑叶粥’……”刘还月老师的这句话,像是打开了一道记忆的门,带领我们走入水磜山村里一场关于岁时、土地与情感的对话。

水磜山村,位于新竹县北埔乡,是个藏身山林间的客家聚落。每年春分前后,当桑叶萌芽、细细挂花,正是最佳赏味时节。这段时间,村人会一起采桑、煮粥,以“挂花小叶桑粥”为节气注脚,也为自己与土地之间的情感关系,写下动人的注解。


一碗粥,牵起母女的岁时记忆
“我煮后,阿珠妈看了,也动手煮了油葱桑叶粥,一吃就知是妈妈的味道。”这句话里藏着的不只是对食物的记忆,而是对母亲的深情。那是每个孩子心中无法忘记的味道——妈妈用心煮的粥、用手采的叶。

从田间摘回的挂花小叶桑,嫩叶薄脆、清香微甜,是早春最细致的赠礼。“七天前可整叶入口,而活动时虽已采摘嫩叶,但仍需完全切碎入粥才会口感佳。”这段细节不只展现了刘老师对料理的讲究,也道出了植物在节气里的变化如诗:从挂花到挂果,短短七日,世界已不同。


桑叶,是岁时里的温柔笔触
“从‘挂花小叶桑’到‘挂果小叶桑’这个植物的变化,感受到大自然用它的方式,阐述着岁时流转的样貌。”这是对自然节奏的致敬,更是客家文化里对天时与土地尊重的展现。
桑树,在客家聚落中向来不只是养蚕的植物,更是一年四季的时令标记。古时农人以桑叶观天象、定农时,而今,虽已不养蚕,却仍用这片叶来书写生活节奏。客家人常说:“春天吃苦,夏天吃凉,秋天补气,冬天养藏。”挂花小叶桑粥,正是春天里“吃苦养肝”的节气食疗表现。
“从‘挂花小叶桑’到‘挂果小叶桑’这个植物的变化,感受到大自然用它的方式,阐述着岁时流转的样貌。”刘还月说。(水磜社区发展协会提供)

不只是粥,是社区共下来的生活味
活动当天,几位社区妈妈一起挑叶、煮粥。她们身穿鲜艳外套,戴着遮阳帽与口罩,却挡不住脸上的笑意。阿婆手中灵巧地摘着嫩叶,笑着说:“这是我们小时候常吃的东西,现在年轻人没几个识得桑叶嘞。”
这样的“共下来”精神,是客家社区里珍贵的文化核心。从一株桑树,到一锅粥,再到一场社区共做的活动——这是文化的传递,是生活的延续,更是世代的连结。

回到岁时里,找回旧日的时间感
“在快速运行的现今,我想我们真的错过许多四季所给予的美好……无法要求它为我们多留一些时间,错过也只能耐心等待下次的到来。”刘老师的这番话,不仅说给年轻人听,也像是对整个社会的温柔提醒。
在风华水磜岁时庆中,时间不是匆促奔跑的指针,而是挂在枝头、浸在粥里的味道与节奏。人们慢下脚步,走入田间,观察植物变化、感受土地温度,学会倾听自然的语言。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正是客家文化长久以来所珍视的——“尊重节气,顺应天时”。

水磜,让节气重回生活里
“而水磜希望在一次次的岁时庆里,能渐渐回到岁时的生活里面,寻回过往的生活味。”这是水磜社区的理想,也是他们一步步实践的方向。
这样的岁时庆,不是观光热点里的大型节庆,而是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的静静连结。在这里,一碗粥就能带来满满感动,一株树就能串起社区的人情味。
水磜山村离北埔不远,若有机会,不妨去庄头走走,在一碗桑叶粥里,尝一口岁月静好与文化深味。

责任编辑:昌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