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3月27日讯】(大纪元记者赖玟茹台湾台北报导)春季气候温暖潮湿,正是蛇类活跃的高峰期,清明连假将至,民众扫墓、登山、踏青活动频繁,疾病管制署27日提醒,每年都有约1千人遭毒蛇咬伤,野外活动时务必提高警觉,穿着长袖衣物与长靴、进入草丛前先打草惊蛇,避免在蛇类活跃的时段(清晨、傍晚、雨后)久留,防范毒蛇攻击。
疾管署副署长曾淑慧表示,据疾管署统计,国内每年都有约1千人遭毒蛇咬伤,高峰期落在4月至8月间。常见毒蛇依毒性类型分为三类六种,包括出血性毒蛇:龟壳花、赤尾鲐(俗称赤尾青竹丝)、百步蛇;神经性毒蛇:饭匙倩(俗称眼镜蛇)、雨伞节;混合毒性蛇类:锁链蛇兼具出血与神经毒性,危险程度更高。
曾淑慧说,毒蛇咬伤主要治疗方式为施打抗蛇毒血清,疾管署是目前全国唯一生产供应机构,目前已于全台190多家医疗院所设有储备点,血清有半年的库存量,目前均供应无虞。民众如需查询可透过“抗蛇毒血清储备点查询系统”查询邻近医疗院所备量,切勿自行购买来源不明药物,以免延误就医。
疾管署也提醒,遭蛇咬务必牢记“五要五不”原则,五要:要视为毒蛇咬伤处理、要记毒蛇外观特征、要脱饰品,避免肢体肿胀、要包伤口上缘,减缓毒液扩散、要保持冷静并尽速就医。
至于五不,疾管署表示,为不割开伤口,避免感染、不用嘴吸出毒液,避免感染、不冰敷,避免组织坏死、不饮酒或刺激性饮料,避免加速毒液作用、不延误就医,耽误治疗时机。
责任编辑:林勤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