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3月26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台湾云林报导)三月的西海岸,阳光不急不徐地落下,风仍带着冬末的清凉,却也开始隐隐透露春意。云林的成龙湿地与四湖箔子寮,这两个看似寂静的小渔村,在摄影家蔡茂源的镜头下,变成了黄昏的乐章,一首首为光与影、风与潮、人与自然而演奏的诗。


光影交错的成龙湿地诗篇
在成龙湿地,夕阳从水田与湿地间慢慢降下,金色洒落,如梦如幻。蔡茂源善于运用构图巧思,让装置艺术与夕阳产生对话。无论是用漂流木圈框出的太阳,还是用框架捕捉落日,他的每一帧画面,都是对“时光停格”的浪漫诠释。
一颗火红夕阳正好落在竹编装置的中央,那光像是从大地深处透出的温柔。透过交织的藤编纹理,阳光被折射成温润的光芒,不只是光线,更像时间凝固的瞬间。这是自然,也是艺术。


时间与空间的低语
有一幅作品,蔡茂源选择从一扇破旧建筑窗框望向湿地中央,远方矗立着锥形竹编装置,倒映在水面上的模样,仿佛是静静守护这片土地的时光碑。水波映着天空的浅蓝与金光交织,画面极简却耐人寻味,让人忍不住屏息静观,仿佛时间与空间正在彼此倾诉。

人的身影,风景中的语言
蔡茂源的画面中,偶尔也会有人的身影轻轻入画。那是一种极细腻的安排:女子站在木栈道上,夕阳刚好落在她肩头,像是黄昏为她披上的金色披风;另一幅中,一名摄影者的背影与湿地装置重叠,那是人与自然、创作与景色之间微妙的共鸣。


箔子寮的黄昏旋律
转往附近的四湖乡,箔子寮海岸的黄昏另有一种节奏。这里没有湿地的静谧,却多了几分乐声与乡土的温度。蔡茂源的朋友吹奏着萨克斯风,站在海浪拍岸的前缘,背后是层层余晖与远方矗立的风力发电机。他的身影如纸剪般立体,音符则像随风起舞的光点,流转在黄昏与海之间。
另一幅温柔的画面,是两位牵着手并肩看海。他们的背影不言不语,却说尽了岁月的深情。人生若有黄昏可看,有人相伴,便已足够。


沙洲如诗,余晖如画
箔子寮退潮后的沙洲,如同被黄金刷过的大地,起伏的纹路像是自然笔下的抽象画。沙上的纹理、夕阳的光泽、水的闪烁,一切都在静静诉说“时间过去的方式”。蔡茂源捕捉下这样的画面,不仅是摄影技巧的展现,更是他对自然节奏的深刻感知。


竹排与海的低语
在另一幅画面里,岸边排列整齐的养蚵的竹排、沿着潮流延展,这是四湖渔村生活的日常,也是蔡茂源镜头下不被忽略的诗意。远方的沙丘与风机静静伫立,现代与传统并肩,仿佛在提醒我们:台湾的西海岸,有着一种坚韧而温柔的生命力。


日落如约,风机如守
在一日将尽的最后一刻,天边染上浓郁的红与橘,海平线上,风机成群如守望者般静立。那不是工业的冷冽,而是能源与自然彼此依存的见证。光影流转间,摄影师将这份交会收进画框,也留给我们一段思索:何谓“与自然共处”的理想?
在蔡茂源的镜头下,夕阳不是一天的终章,而是一首进行式的诗。成龙与箔子寮,这两处湿地与海岸的黄昏,被他化为一页页安静而深情的图文散文。我们在光里,看见时间,在影里,听见心声。那是一种,只有用心看风景的人,才能写出的句子。
蔡茂源三月造访成龙湿地,感叹多年未至,许多地景已有所变化。他提到,曾经矗立多年的扇形装置艺术,如今也因时间侵蚀而出现残缺,让人不胜唏嘘。
蔡茂源表示,这样的创作方式虽具创意,但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长久保存的艺术作品,让成龙湿地的美景与文化记忆得以延续。
此外,他也观察到园区公共设施尚有改善空间,若能设置如公厕等基础设备,相信将能吸引更多游客,让湿地之美被更多人看见与珍惜。


责任编辑:郑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