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华文化【中华园林】

紫禁城也比不上他的城影响深远

作者:允嘉徽
“紫禁城”展现的建筑成就以及与中华建筑的思想精神与美学观从何而来?图为北京紫禁城的古楼台建筑。(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441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说起建筑,古代的中国传统建筑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存在。古代宫殿的宏伟建筑群标志着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成就、思想精神与美学的典范。当下还存世的“紫禁城”成了中国传统建筑成就的代言,而紫禁城所展现的建筑成就及背后的核心思想观与美学,这些传统并不是起源于紫禁城,那么又来自于何处呢?往上追溯到周武王建造王城的历史,我们发现他的建都思想影响了后世朝朝代代,那是什么呢?

王城建筑“传神”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建筑理念与技术,其来处渊源流长,与神传文化紧密相系。从“紫禁城”这一名词中,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宇宙观、政治观、生命观,引领建筑文化的发展。现在人们熟知的故宫紫禁城的设计思想精神与美学,实际上就是中国早期帝宫范式的延续与再现。

人间有人类,天上有神仙。天帝传说是天上众神之主,古代的太一、太乙、泰一神等等称号都是称天帝(也称上帝)。古人将中宫天极星视为太一的居所。太一(神)长居于紫宫,也叫紫微垣(紫薇垣)、紫微宫(紫薇宫);地上天子所居的紫禁城,即是天上紫宫的仿现,城不能随意进入,是保护宫殿的城垣,好似紫微之垣,“紫禁城”是人间承接天命的象征。

追本溯源宫殿建筑的神采

《周书》曰:黄帝始作宫室。《后汉书‧天文上》云:“轩辕始受河图斗苞授,规日月星辰之象,故星官之书自黄帝始。”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天文学发源极早,黄帝时代就有了星官、有了观星象之学和记载。到了秦朝时虽然古文书多丧失了,但“星官之书,全而不毁”,天文学在古代受到重视毋庸置疑。那么星官的观星怎么和王城的建筑连系起来呢?

“定天保.依天室”

周武王讨伐了暴君纣王,建立了周朝。过了几年,王朝的建制刚刚起步,武王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前武王把巩固王朝基础的要任交给亲弟弟旦。他叮嘱周公旦要建立永受天保的王朝,并告诉他具体的作法——“定天保.依天室”(《尚书‧召诰》、《史记‧周本纪》)。

“依天室”就是“得依天之宫室”来建造王城之意(张守节《史记正义》),如此一来能“不远天室”,靠近天神、遵循天命。周武王认为“室其有宪,命求兹无远”,就是说天上的星象暗示人间之道的典范,所以要仿照天上星宿的布列位置与格局来建造王都,但愿周朝的命祚能永得天佑。

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在天空居中的星群即中宫的紫微垣,其中的天极星(北辰、北极星),无论季节的变化终年都可见。太史公在《史记‧天官书》中说:中宫(中垣)最亮的那一颗天极星是天帝太乙(太一)的居所(称“紫微”);旁边三星是三公,一说代表太子们;后方成勾状排列的四星是后宫,最末一颗大星是正妃。加上环绕的守卫十二星,即藩臣,全部称为紫宫,即紫微垣(紫微宫垣)。《晋书‧天文志》记载,“紫微垣十五星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天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古人看到“紫微垣十五星在北斗”,比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北斗七星”还多。

中国古代星官观察天象时,将天上划分为三垣(三宫)、四象、二十八宿。[1]“依天室”建造王城,使地上的皇宫布列能对应天帝之居的紫微垣,表示皇帝是应天承命的天之子。因此周武王一直努力寻找对应天室的地点以建造新王都,史书称为“度邑”。终于他发现伊洛平原的雒邑乃居天下之中,对应天室,是建都的上选。

天空中的中宫是紫微宫,天帝居其中,其外四象,将天体分为东南西北四区,各包括七个星宿,共二十八宿(也称二十八舍、二十八星)位于黄道的轨道上。(容乃加制图/大纪元)

武王说:自雒汭(汭:河水弯曲的地方或两条河会合之处;水边)延于伊汭,居易无固(禁闭),其有夏(夏朝)之居,我南望过于三涂(太行山一带),我北望过于岳鄙(边远山岳),顾瞻过于有河(黄河),宛瞻延于伊雒,无远天室……。”(《逸周书‧度邑解》)

传唐 李昭道《洛阳楼图》。(公共领域)

但是上天没有留给他天年来完成新都的建造,他就把遗愿交付给弟弟周公旦。于是周公在武王临终前受命,后来在雒邑(后来的洛阳)营建了新王城。《尚书‧召诰》载:“我周之治,四方来服,洛邑(雒邑)为中。”雒邑在地理上为“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在此建王城,“无远天室”(《史记.周本纪》)。雒邑如天室紫宫在人间再现,随着周朝的发展,雒邑的功能比镐京越来越吃重。周王谨慎祭祀天地,得天数之成命治民,偃干戈,振兵释旅,让天下归心。(原文>周公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时(是)配皇天,毖祀(谨慎祭祀)于上下,其自时(是)中乂(治民),王厥有成命治民。”——《召诰》)

周朝营建雒邑,配对皇天的紫垣;周王配对皇天帝星紫微之尊,体现中国传统建筑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古人称天界之门为阊阖门,中国皇城宫殿建筑布局也取象于紫微垣,王宫正门也有阊阖门之称。王维诗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也借用了这种比喻。“定天保.依天室”展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生命观,成了古代皇城的建筑思想核心精神与法则。雒邑不远天室得天独厚的位置也得到帝王青睐,成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最长的都城。

周代王城有多大呢?

在此我们也来看看周朝王城的基础规模有多宏大呢?《尚书‧周官》:“筑宫而城之,以固邦本。”显示周代王宫乃以城邦(国)的型态规划,来保卫王宫。这种思想也反映在“紫禁城”上。当时周朝的国土之中为“中国”,即天子王畿地区。

近年的考古发现在周朝遗址地周原(陕西省宝鸡市岐山、扶风两县交界处)找到宫城、小城和大城三座城垣,初步揭示了商周之际的聚落城垣结构。这些发现恰好旁证了周朝王城“筑宫而城之”的建筑理则。据考古发现的说法,小城和宫城均始建于商周之际,延续使用至西周灭亡,大城营建于西周晚期,面积约5.2平方公里,为目前发现最大的西周时期城址。发现的东南城门结构完整,由城台、外瓮城(瓮城)、南北门道、门塾、内瓮城、入城道路、门内建筑群等部分构成,可见到城门规模的宏大,推想城内的规模也当相配。

这个考古发现的西周大城面积约5.2平方公里,相对地,王城当更加宽广宏大了。《周礼‧考工记》记载王城:“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车道)。左祖右社(祖庙在左、土地神社在右),面朝后市(朝廷在前、市场在后)。”其王宫居中的格局,与“依天室”的建筑理念相应。

清《考工记图记》记载“方九里之城,宫九百步”。周制的一里约现代公尺制的415.8米,九里约3.74公里,九里方城的国都面积约相当于14平方公里。周制1步(左脚+右脚)约当1.38米,九百步的方形宫室约1.54平方公里,大于故宫的0.72平方公里。

王城之一边皆为三门,四边共十二门。“国中九经九纬”即国城中南北各有九条大道,宽度都可以行车,每个门通三条道路。一门为何要有三条道路?“男左、女右而车行其中”(宋代《周礼‧考工解》),展现周朝是重礼制的社会。这些国道出了都城四通八达,“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大室),路室有委(*饮食货品);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宾馆),候馆有积(*饮食积存备用)。”(《周礼.地官司徒》)换算成现在的公里制,走上国道大约4.2公里就有补充饮食的便利小卖店,13公里就有一处可以过夜留宿的旅馆,21公里就有一个市集。这些建筑的规制展现周朝王城规划的大器与便捷。

结语

在中华文化中的建筑文化明显展现了天人合一的生命观。黄帝时代就有观星之学,相传黄帝还创制黄历;《周礼‧春官宗伯》记载星官的职掌包括对日月与二十八星宿的观察。天文星象可说是与中华文明同步发展的,天文星象对应地上的人事兴衰顺变,世间人的幸福来自天界神的祝福,这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文思想的宇宙观、生命观,也表现在建筑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当然,“依天室”——遵照天象所示的规范而行能得天保,反之,朝代堕落败坏,违背天道,也就会招来上天的惩戒,朝朝代代的更替莫不在于此道之中!

宋代苏颂的冬至星图以二十八宿为星空背景。(出自《新仪象法要卷中》/ 公有领域)

——
注[1]
据《史记‧天官书》:记载,上垣太微宫垣十星;中垣紫微宫垣十五星,下垣天市宫垣二十二星。四象是将三垣之外的太阳运转一周的星空范围(黄道)分为东西南北四区,各包括七个星宿:
•东方 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西方 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 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北方 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
@*#

——看更多【璀璨中华文化】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走访香港新界乡村,仍能找到不少昔日私塾(又称“卜卜斋”)的遗迹,是早期为孩童提供基础教育的场所,有许多私塾都是由族人的祠堂借用空间以教学。在英国接管新界的1898年前,有近500所“卜卜斋”,可见私塾教育的盛行。位于香港沙头角上禾坑村镜蓉书屋,是少数专为教学用途而建的书室。
  • 宏伟典丽的故宫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宫殿群,且蕴含的出色工艺技术真不少,除了排水、耐震的建筑工技成就之外,紫禁城三大殿的“金砖”的烧造工艺也是口耳相传的奇技。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地上的地砖并非真金,却有“金砖”的称号,是什么条件淬炼出来的呢?
  • 北纬31度,神秘的阴阳两面,这座西藏神山为何无人敢登顶?它真的是宇宙的中心、人间须弥山?
  •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色独树一格,耐震功效更是领先群伦,西方厚重的石块建筑也不及它;此外,中国传统建筑还有一项夸世的纪录,那就是建造工期神速,这其中的奥妙法门是什么呢?
  • 故宫紫禁城的传统建筑耐震神技令西方专家叹服!(fotolia)
    北京故宫紫禁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故宫不仅是世上现存最大的木建筑群,而且拥有一项夸世的建筑成就,到底是什么呢?
  • 北京故宫,紫禁城,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于永乐十八年竣工,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之一。这座宏伟的宫殿见证了中华民族艺术与科技文明,创下了600年在风雨中不淹水的建筑成就,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的辉煌与智慧。然而,这傲人的成绩,在2023年却被打破了……带给我们什么思考的问题?
  • 风水局中的天花板!每一处都精心设计。天安门是仙凡两界通道?皇帝为什么是“九五之尊”?
  • 明末三斩龙脉事件,谁笑到最后?为什么袁世凯的“龙座”要后移三米?紫禁城中轴连接泰山?
  • 勇武忠义的尉迟敬德是大唐开国的大功臣,在民间被尊为门神之一,而他一片孝子之心留下了屹立千年的海春轩塔,彰显了忠、孝精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亮点。海春轩塔为何能屹立千年不倒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