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栀子花开”的香气 在书与汤里遇见温柔

妈妈的裁缝车,张淑纯把它变成一张桌子。(廖俪芬/大纪元)
人气: 32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25年03月23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台湾云林报导)“我是云林褒忠的农家子弟,又是长女,18岁就去台北工作了,因为那时候我爸爸生病,妈妈要养我们四个小孩。”张淑纯说话时语气柔和,眼神里却藏着坚毅。

“我是云林褒忠的农家子弟,又是长女,18岁就去台北工作了。”张淑纯说。(张淑纯提供)

她从来不把自己的坚强说成什么伟大,只说“那个年代,就是这样”──每个月去邮局寄汇票回家、爸爸在门外拿着印章等邮差,寄钱回家贴补一家人生活。“底下三个弟弟妹妹都大学毕业,我觉得很开心。”

张淑纯年轻时便有个梦,盼著有朝一日能开一间自己的小店,可以自己布置、种花,煮饭给亲友吃,日子就这样静静过着。梦想在斗南实现了,一间名为“栀子花开”的独立书店,用自宅打造而成,已经十一年了。

小店不只是书店 是料理、植物,也是家

“这里是我家,也是一个小小的平台。”张淑纯说。

她的书店不大,却温柔地容纳着植物、书、食物和人们的故事。她说自己是射手座,生活简朴,不太想经济账,也因此才能经营出这样不慌不忙的空间:“生活简单就好”

“我卖的书都跟植物、饮食、身心灵、人文有关,像作家林丽琪《野花散步》这本书,我这里就帮她卖了一百多本。”

这些书,对张淑纯来说,不只是陈列商品,而是她想与人分享的感动。“我会从书里获得启发,再真诚推荐给客人。”

只要你说想吃什么 我就煮给你吃

她的料理,也如同她的话语一样温柔有力。那不是餐厅的餐,是记忆里的味道。

“我爸爸是我第一个顾客,他说我煮的饭比妈妈好吃。”她轻轻笑着,说着那些看似日常却令人鼻酸的故事。“他说我煮的洛神花茶比较有滋味,我洗的爱玉刚刚好。”

“那时35岁的爸爸生病了,可是我看他吃我煮的饭会笑,我就知道,这是有意义的事。”

她最忘不了一位常来的客人,在母亲与哥哥三个月内相继离世后,拥着她大哭,“你知道为什么我一直来你这里吗?因为你的料理疗愈了我。”那样的信任,是她想守住的温度。

我想打造的 是让素人也能发光的地方

“这里每一档展览都不一样,真的超棒的。”她眼睛闪着光说。

“很多在我这里展出的朋友,都是第一次展,但他们很用心。作品被珍藏是我最开心的事。”

她邀请的人来自各方,有些是她主动去展场看过的,有些是客人介绍的,也有从网路上看到就想邀来。“我觉得我想打造的是一个平台的概念,让还没被看见的人有一个起点。”

父母是我最初的养分 疼惜我们到老

“我爸爸以前开台西客运,喜欢穿白衬衫、白裤子,笑咪咪的,人称Nice先生。”

妈妈则是在家门口卖早餐、夏天做刨冰、冬天炸蚵嗲、炸粿、臭豆腐,过年还要做萝卜糕、年糕。她像陀螺一样转不停,却总是让家里温饱。

奉献仅有全力栽培孩子念书

张淑纯说,自己早早去工作,就是希望减轻妈妈压力,“弟妹们默默的心疼我,后来他们也一直用另一种方式在回馈我。”她感谢那份兄弟姊妹之间不争只管守护的亲情。

几年前她回家时,看到妹妹写给爸妈的一封信:“谢谢姊姊带我去台北补习,让我能考上大学。”那是一笔她从未主张过的“功劳”,却在字里行间,静静地被记得了。

“点数自己的幸福” 慢慢过人生这条路

“我国中老师跟我说,要‘点数自己的幸福’。”张淑纯记得这句话,记到现在。

“我们还喝得下水,有些人连吞都吞不了。”她说,幸福不是拥有多少,而是知足与感恩。

“这里空气很好,后面是无患子树林,前院小花园群香飘来,风檐展书读多幸福啊”她这样形容她的生活:“我可以很安静,也可以走出来和别人互动,但我现在喜欢的是这种静静的日子。”

在“栀子花开”,一本书、一碗汤、一段话,不只是物件或行为,而是引动生命的起点。张淑纯用她那一屋子的植物、几口家常菜、几句话语,给人们一个暂歇的港湾。

“如果我煮的饭、这个环境,能给人舒心的抚慰 就很值得了。”她轻声说。

像那一树的栀子花,在夏初静静绽放。

儿时三分地的栀子树

收成时一颗颗澄澄的手采黄栀子

记忆里的花香未曾从手足间远飏

喜悦之人,内心独有一片绿洲

如今,汇聚成手足在一起的幸福

于是, 栀子花开 了

这里

我们分享生活的喜乐事物

一同织就丰愉的日常

 

责任编辑:陈玟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