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3月21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台湾台南报导)台南的神农街,旧称北势街,是台南市保存最完整的老街之一。这条百余公尺的街道,最早可追溯至清领时期,当时是五条港区的一部分,曾经繁华一时,见证着台南的商业发展。街道虽然仅有四米宽,但两旁的建筑却各自拥有独特的故事,许多仍保留着清代与日治时期的外观结构。


近年来,随着海安路艺术造街的成功,神农街也开始转变为一个融合传统与创意的艺文空间。老屋被活化为文创小店、特色餐厅与艺廊,吸引了许多年轻艺术家与创业者进驻,使这条街道成为台南最具魅力的文青圣地。白天,巷弄间弥漫着悠闲的氛围,游客可以细细品味每一间店铺的独特风格;到了夜晚,灯笼点亮,老街则转变成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诗意场景。



夜色中的光影交错——摄影家王建中的视角
摄影家王建中以其细腻的视角,透过镜头捕捉夜晚神农街的静谧与浪漫。他回忆道:“在华灯初上的时刻来到了在清朝时台南最热闹的街道,神农街。当时船只可以开进五条港区,许多商贾和货品在这里进出,如今神农街仍保留着当年的繁华痕迹。然而,随着港区淤塞和运河的辟建,这个商圈逐渐没落,直到近年来市府的重视与规划后,神农街才摇身一变,成为文化创意聚落,以另一种风格呈现在大家面前。”
他选择非假日前往神农街,“当天人潮不像假日那般拥挤,但我注意到许多国外游客,他们喜欢与老建筑、古物、庙宇合影,反而较少进入商店,这与本地观光客的行为有很大的不同。我也跟着他们的步调,以不同的方式慢游神农街,一条短短的神农街,竟然让我走了一个多小时,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体验。”



灯笼的层次感与色彩氛围
王建中的作品中,灯笼成为画面的灵魂。红、黄、蓝、绿交错的灯笼不仅装饰着老街,也为画面增添了层次感。灯笼的温暖光线映照在老屋的砖墙与木门上,形成柔和而富有怀旧感的色调。“灯笼上的手绘字样与图案,为画面注入浓厚的文化气息,使人感受到这条街道的历史底蕴,”王建中说道。


狭窄巷弄中的深度与视觉引导
神农街的巷弄狭窄而富有层次,这成为王建中取景时的重要元素。他善用巷道的纵深感,引导观众视线进入画面,使照片仿佛带着叙事性,让人有种“走进历史长廊”的错觉。无论是空荡的巷道,还是人影交错的瞬间,都展现了老街夜晚的静谧与故事感。

行人的自然互动与人文氛围
王建中巧妙地捕捉行人的身影,让画面更具故事性。一位穿着长靴与大衣的年轻女性,轻快地走过灯笼映照的巷弄,流露出探索与沉浸于古街的氛围;一位老人缓步走过街角,与招牌、灯笼、机车等元素相映成趣,展现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这些瞬间,使神农街不只是老街,而是一个仍然生动的生活场域。

店家的温暖灯光与异国风情
除了灯笼,王建中的作品还捕捉了街边店家的特色灯光。其中,充满异国风情的印度风格店面,透过独特的门面设计与灯光配置,为老街增添了一丝异域气息。而锅烧意面店的昏黄灯光与木质桌椅,则营造出一种暖心的庶民氛围,吸引着夜游的旅人驻足。

夜游神农街的小确幸—紧邻的西罗殿
台南南势街西罗殿,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台湾广泽尊王信仰的中心。庙宇主祀保安广泽尊王,配祀尊王夫人妙应仙妃、十三太保等神祇。
西罗殿的建筑融合了传统闽南风格,殿内保存多块珍贵匾额,如咸丰年间的“恩祐全台”、光绪年间的“保安天下”等,见证了其历史地位。此外,庙内供奉的“带马恃从”泥塑、布偶造型生动,极具特色。
每逢元宵节,西罗殿会举办灯会,高挂传统灯笼,营造出浓厚的节庆氛围。夜晚时分,灯火辉煌的西罗殿、与周边的金华府、风神庙、板凳巷等老街区相互辉映,呈现出迷人的夜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夜幕下的时光回溯与未来展望
夜晚的神农街,不只是游客拍照的取景地,更像是一座活生生的历史舞台,每个转角都诉说着属于这条街的故事。王建中的作品,让人看见历史与现代如何交错,并透过灯光、色彩与人文的巧妙结合,让这条街道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
“当地除了神农街,附近的古迹和有特色的摊商、橱窗也非常多,十分适合租脚踏车来慢游府城,体验除了特色小吃外,府城迷人的人文风情,这也是我这次最大的收获。”王建中感叹道。


用影像守护历史 让神农街持续闪耀
随着城市发展,许多老街逐渐消失,然而神农街透过文化保存与创意活化,成功让这条百年老街在新世代中继续闪耀。王建中的作品,正是一种影像的历史纪录,让我们得以透过镜头,见证这条老街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继续闪烁着属于它的光芒。
如果说白天的神农街是一部历史书,那么夜晚的神农街则是一首诗歌与画作,在灯笼下轻轻吟唱着时光的旋律。


责任编辑:昌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