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3月18日讯】(大纪元记者赖玟茹台湾台北报导)筛检是防治罕见疾病的重要手段,专家表示,许多罕见疾病具有家族遗传基因,但家长普遍存在迷思,认为自费筛检项目不重要,仍以法定筛检项目为主,可能因此错过黄金治疗契机。
立法院厚生会“罕见疾病权益促进委员会”3月18日举行专家会议,聚焦讨论医院个别总额对罕见疾病患者影响,以及罕见疾病防治政策。罕病基金会执行长陈冠如表示,健保署严格要求医学中心门诊占比要低于55%,但很多罕病病人的治疗都在门诊进行,包含价格昂贵的酵素治疗,恐因限制门诊比例而影响其治疗权利。
台湾大学公卫学院教授杨铭钦则认为,总额是关键核心,针对医院个别总额,过去有病人成为人球的情况,医学中心要特别注意。
另对于罕病预防方面,人类遗传学会秘书长、台大医院基因医学部医师简颖秀表示,许多罕见疾病具有家族遗传特性,但是现在尽管有提供自费筛检服务,家长仍以法定补助筛检项目为主,普遍认为自费项目不重要。
简颖秀以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为例表示,台大医院筛检中心的自费筛检率从95%,近年已降至77%,这在公卫政策观点来看并非好事,及早筛出问题,才能及早治疗,建议能有定期评估的机制。
台大社会工作学系教授曾敏杰提到,近日罕病基金会进行了一项普查,收集了超过4,400份罕见疾病资料,发现超过45%以上的家庭,拥有两位以上的罕病患者,这显示遗传疾病的蔓延问题。
曾敏杰认为,应加强新生儿筛检和追踪,并进一步整合相关资料,从源头处理问题,以提升罕病的预防和治疗能力,更重要的是,希望看到政府在孕产妇健康、新生儿筛检和少子化等议题上能够更多投入。
国健署副署长魏玺伦回应表示,罕见疾病防治确实需要通过筛检,而筛检涵盖四阶段,婚前、婚后、产前及新生儿筛检,国健署现在已针对高风险族群提供补助筛检,像是针对孕妇或其配偶有遗传性疾病,或是孕妇诊断出疑似基因异常,也有提供产前遗传诊断的补助。
魏玺伦提到,目前针对SMA(脊髓性肌肉萎缩症),国健署也有一个小型补助计划,旨在筛检后进行卫教与咨询,目前也正在考虑是否应该设立一些指导原则,以提供协助工作。◇
责任编辑:陈玟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