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李世民东征,本来已如危卵的洛阳孤城,陡然出现了一股不可预测的救援之力——夏主窦建德。
而上一回,秦王召集诸将议事,商讨对策。诸将面面相觑,想不出好的建议,幸有阳翟郡公郭孝恪出面打破僵局,让会议气氛开始热络起来。
这时,另一员部将薛收接过话茬,对秦王说:“大王,王世充据守洛阳,他的部下皆是江淮精锐之士,骁勇耐战。眼下只是缺少粮饷,迫不得已困守孤城。窦建德驰兵救援,输送粮饷,恐怕敌军士气复振,两方里应外合,届时不免成患。”
他献策请求兵分两路,一路围困洛阳,一路由秦王亲自率军扼守虎牢关,狙击窦建德。他认为不出两旬,必能生擒建德、世充二人。
李世民一听,认为这主意的确精妙,应声答道:“君言甚合我意,即刻照行。”
“河东三凤”之首——薛收
这位颇有妙算的薛收究竟是何人?想来,能进入秦王府的人都不是庸碌无能之辈。薛收是“河东三凤”之一,且位居三凤之首。这个雅致的称号是怎么来的呢?
据《旧唐书》记载:“收为长雏,德音为鸑鷟,元敬以年最小为鹓雏。”长雏、鸑鷟(紫凤)、鹓雏(黄凤)均是传说中的神鸟。薛收与族兄薛德音、侄子薛元敬由于文采华丽,词藻如玉似锦,犹如凤鸟身上的翎羽一般富有神采,因此三人被誉为“河东三凤”,一族齐享盛名。(旧唐书/卷73#薛收)
薛收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父亲薛道衡,曾任隋朝内史侍郎。隋炀帝即位后,薛道衡上了一篇词章《高祖文皇帝颂》歌颂先皇隋文帝。隋炀帝阅览之后,甚是不悦,对苏威说:“道衡歌颂先朝,这如《鱼藻》含颂古讽今之义啊。”(注:《鱼藻》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歌,本义是人民思念周武王,歌颂武王贤明,能君民同乐,而歌讽周幽王昏庸无道。)一篇华丽的词章竟惹来祸端,得罪了隋炀帝,被改任司隶大夫。
薛道衡为人直率,平心议论政事,不屑于心机城府,却遭御史大夫裴蕴弹劾,说:“道衡负才恃旧,有无君之心。见诏书每下,便腹非私议,推恶于国,妄造祸端……,深为悖逆。”由是隋炀帝下令让薛道衡自尽。薛道衡认为自己没错,不想自尽,硬是被勒死了。而薛的妻子也被发配到且末(今新疆且末县)。薛家蒙此冤屈,天下人都为其鸣不平。(隋书,卷57)(隋书/卷67#裴蕴)
从此之后,薛道衡的儿子薛收立下高志,不仕隋朝。房玄龄听闻他的声名,将他引荐到秦王府。李世民爱才,立即召见他,问其治国经略,薛收逐条陈奏,辩论纵横,皆合旨要。李世民委任他担任秦王府主簿一职。而薛收的姐妹薛氏则被收为唐高祖的婕妤。
李世民采纳郭孝恪、薛收的建议,排兵布阵,他亲自率领一众虎将,如李世勣、程知节、秦叔宝、尉迟敬德等人,一共三千五百骑兵,赶往武牢关。
童谣“豆入牛口,势不得久”应验
先是窦建德的军中,不知从何时起传唱着一首童谣,“豆入牛口,势不得久。”起初,众人不解其意。当窦建德率军抵达牛口渚时,忽然想起这首童谣,感觉局势不太妙。果然,不久窦建德在虎牢关与秦王对决后兵败,逃窜到牛口渚时被唐军生擒。
李世民下令将窦建德关进囚车,率军抵达洛阳城下,他用马鞭指着囚车,对城内大呼道:“王世充,你仰仗的救援已被关进了囚车,你再看看其它囚车……”
唐军又牵出几辆囚车,分别囚禁的是王琬、长孙安世等人。王世充看到大势已去,呜咽的对秦王说道:“大王,我若出降,能否免我一死?”李世民当即应允。
王世充打开城门请降,李世民以礼相待,命萧瑀等人封存洛阳府库,查收金帛,按军功颁赐诸军将士。又命人复查降将,凡罪孽深重者,一一处斩。而王世充、窦建德建立的郑、夏两国占有的州县,不久之后悉数归降大唐。
秦王李世民看到洛阳的宫殿,不禁伤感长叹:“盘剥民脂民膏,只为满足自己的贪欲,存奢靡之心,岂能不败?”他一道令下,拆掉端门楼,焚烧干阳殿,毁掉天门阙,废除诸多道场,还财于民,洛阳满城百姓欢呼,皆称秦王贤明神武,佑民至仁。@*
看更多【贞观圣主】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