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上一回,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下了一道严厉的军令,谁敢妄言班师回朝,以军法论处。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接到唐高祖李渊下的一道密旨:速速还朝。
一边是约束三军的军令,一边是父皇的密旨。李世民仔细地权衡利弊,心中拿定主意,唤来封德彝,叮嘱他还朝覆奏:“如今王世充危城犹如累卵,破在旦夕。我若班师回朝,岂不是给了贼势喘息之机?一旦贼势彼此窜结,将来再派兵平剿,不仅今日之功尽弃,而且大业更是难图。”
封德彝领秦王教令离开不久,探马传来紧急军报,带来一个更惊人的消息:窦建德领兵十万,救援洛阳。眼下管州已被攻陷,刺史郭士安遇难身亡,唐军先前镇守的荥阳、阳翟等地也已失守。从窦建德行军的速度看,不日就将抵达。
这消息不啻于晴天霹雳。秦王率领的兵马只有五万,自东征以来将近一年,参加大小战役无数,军士多已疲惫不堪,众军思归,不想恋战。此时敌我双方兵力悬殊,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
李世民一想到唐军将会面临的种种危局,心中不由得踌躇起来,正在思虑之间,一名军官入账禀报:“窦建德遣使议和。”
来者是窦建德的礼部侍郎李大师,他向秦王呈上信函。李世民打开一看,脸上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原来窦建德劝秦王退兵还地,让兵民休养生息,以免伤了两国和气。
一年以前,窦建德掳走了唐高祖的从弟淮安王李神通及胞妹同安公主。为解救皇族,高祖派人与窦建德修好议和。窦建德倒也通达,以礼相待,没有侮辱李唐皇亲。大唐就与窦建德议和,秦王李世民这才决定率军东征。
当时李世民和高祖商定,为免腹背受敌,暂与窦建德议和。待秦王平定王世充,再挥军北上。如果窦建德肯投诚,李唐必会网开一面,让他据守河朔,两国长此修睦,互不相干。倘若他一意孤行,则让他举国倾覆。
信谗言 埋祸根
要说窦建德,也的确是个人物。窦家世代为农,家境贫苦。隋朝末年群雄崛起。窦建德发迹于漳南,投身行伍,起初也只不过是一个百夫长。此时各方豪杰趁着板荡风云,纷纷想要让自己有所建树。
窦建德早年义伏乡闾,大业末年,开始召集散亡残兵。由于他秉性仁厚,善待部下,从不屠城滥杀,吸引了不少贤良之辈,百姓们也纷纷归附他。窦建德称霸黄河以北,建立夏国,自称夏王,成为抗衡大唐的一支劲敌。
本来他和居高位、食厚禄的王世充不是同一个层面的人物。窦建德擒杀宇文化及,尊崇隋后,诛杀背叛刺史王轨的奴仆,而不杀逃归李唐的李世勣之父,又将淮安王和同安公主送还,看来也是胆识器量过人。倘若他能和唐国修好,大唐自然是无隙可乘,日后他又怎会落得灭亡的局面呢?
后代学者认为,他为人虽仁厚,只可惜心志不坚。王世充屡战屡败,于是派遣侄儿王琬、内史令长孙安世前往河朔乞讨救援。窦建德和王世充原本有嫌隙,彼此互相攻伐,自是不愿意驰援相救。
但王琬、长孙安世天天哭诉,恳请窦建德救援洛阳。在此二人的煽惑下,窦建德听信谗言,自断臂膀,斩杀了自己的谏臣宋正本、猛将王伏宝。王琬、长孙安世又暗中用重金贿赂窦建德麾下的将领,阻挠大臣凌敬救援王世充、应对李唐的巧计,埋下了窦建德覆灭的祸根。(旧唐书/卷54#窦建德)
阳翟郡公献策
当窦建德的使者抵达唐军军营,劝说秦王休战,威胁他说:“殿下若是不从,我国已然发兵,自然不便再收回了。”这话激怒了李世民,当即喝令军卒将他羁押。
李世民召集军中幕僚商议对策,但诸将面面相觑,实在都拿不出有效的建议。会议气氛一时跌入冰点,现场气氛僵冷、肃静。这时有一个人看大家沉默不语,站起来说几句话打破了僵局。此人正是郭孝恪。
郭孝恪是许州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他早年参加过李密的瓦岗军。李密败亡后,他受李世勣(原名徐勣,后改国姓李,因避讳,另作李勣)之命归附大唐,受封为阳翟郡公。(旧唐书/卷83)
唐高祖令他和李世勣经营武牢关以东一带的州县。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拜郭孝恪为凉州(今甘肃武威)都督,后改任安西都护。在安西治所高昌故城时,他抚恤军民,为人开诚布公,深得当地百姓爱戴。当然此为后话,暂且不表。单说窦建德援救洛阳,唐军议事陷入冰点,郭孝恪出面进言说:“王世充已力尽计穷,不久必会请降,此事翘首可待。窦建德远道奔来,救援暴虐,看来上天要消灭他们啊。”
他的话令李世民眼睛一亮,也令诸将愁苦无解的面庞如拨云见日一般顿时显出神采。接着,郭孝恪向秦王献计:“大王,我军可牢牢把守武牢关,屯军汜水,随机应变,必能克殄破敌。”李世民一想,守住武牢关,就是扼住了敌军的咽喉,窦建德敢来,我军自有办法抵抗。他若是不进军,不出半个月王世充必败。这是一举两克之计,当即对此计策赞不绝口。@*

看更多【贞观圣主】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