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耶鲁医学博士揭示简单健康公式 可预防80%慢性病

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降低慢性病的风险。(Inside Creative House Shutterstock)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大纪元2025年03月15日讯】(大纪元记者施嘉韵编译报道)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健康资讯,许多人宣称透过特定饮食或生活方式找到了健康的关键。然而,这些方法往往相互矛盾,让人无所适从,不知如何真正改善健康。

事实上,答案可能比我们想像的更简单。若能从根本上改变生活方式,是否有可能消除大部分慢性病,如癌症、糖尿病和心脏病?

在EpochTV节目《Vital Signs》中,主持人布兰登·法伦(Brendon Fallon)专访了耶鲁大学毕业的公共卫生专家、大卫·L·卡茨(David L. Katz)博士。他专攻内科、预防医学及生活方式医学,并认为我们可以透过简单的健康公式,预防80%的慢性疾病。

80%慢性病可避免?关键在于三大因素

每天都有许多人因疾病去世,但究竟是什么导致这些死亡?死亡证明上可能写着“心脏衰竭”,但心脏衰竭的真正成因是什么?

卡茨博士在访谈中提到,早年他读到一篇影响深远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探讨了美国人过早死亡的根本原因。研究人员总结出十个主要因素,而其中三个——吸烟、不良饮食和缺乏运动——竟占了80%的死亡和慢性疾病成因。

这一发现促使卡茨博士进一步研究。他指出,了解这些疾病的根源,或许能帮助我们降低早逝风险,甚至消除全球大部分的慢性病。

基因不是决定因素 饮食影响更大

卡茨博士建议戒烟、增加运动量,但他认为,影响健康最深远的因素是“饮食”。

根据哈佛医学院的研究,改善饮食每年可预防超过40万例死亡。虽然遗传基因确实在某些疾病中扮演角色,但饮食的影响往往超过DNA。值得庆幸的是,卡茨博士表示,健康饮食的原则其实很简单:避免暴饮暴食,并摄取足够的植物性食物——蔬菜、水果、坚果和全谷物。

他指出,人类的饮食不应过度复杂化。观察动物在野外的进食习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应该如何饮食。早期人类以狩猎和采集野生食物为生,虽然不同地区的食物种类有所不同,但基本饮食模式却是一致的。

天然食物优于加工食品

卡茨博士强调,应该选择“真正的食物”,通常只需一个词即可形容,例如“苹果”、“肉类”、“胡萝卜”等。他建议食用天然成分的食物,而非含有化学添加物的加工食品。

例如,许多高度加工食品的成分标签上,充满了人工色素、增味剂、防腐剂(如苯甲酸钠)等难以辨识的化学物质。相较之下,天然食物对人体更健康。

此外,他也澄清“生食并不一定比熟食更营养”。某些情况下,烹饪能够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例如,番茄中的茄红素(lycopene)是一种抗氧化剂,对眼睛、前列腺及心血管健康有益。然而,茄红素是脂溶性的,必须与脂肪搭配才能更好地被人体吸收。因此,相较于生吃番茄,将番茄与橄榄油一起烹煮,更能有效摄取这种重要营养素。

避免极端饮食观念 聚焦食物品质

在《Vital Signs》的访谈中,卡茨博士也讨论了许多饮食争议话题,例如肉类与植物性食品的营养价值,豆类是否健康,以及鱼类因环境毒素污染的安全性等。他强调,关键不在于“肉类或植物”,而在于食物的“品质”。

以牛肉为例,现代畜牧业生产的牛肉,其饱和脂肪含量远高于古代人类所食用的野生肉类。相较之下,草饲牛肉略优于谷饲牛肉,但真正更健康的选择是野生动物肉,例如鹿肉(venison),脂肪含量较低,更符合人体需求。

关于碳水化合物对健康的影响,卡茨博士认为,许多健康食物本身就含有碳水化合物,例如水果和蔬菜。因此,真正该避免的是“加工食品”中的劣质成分,而非单纯的碳水化合物。例如,莓果、豆类和未加工的肉类,皆属于“真正的食物”,相较于含有人工化学物质的加工火腿、培根等食品,对健康更有益。

此外,他也提醒人们,不要盲目跟随社群媒体上流行的极端饮食法。例如,全素食(vegan)与素食(vegetarian)完全排除肉类,而“纯肉饮食法”(carnivore diet)则完全不吃蔬菜。卡茨博士建议,均衡摄取各种健康食物,并逐步让肠道菌群适应新的食物,以减少腹胀和消化不良的问题。

如何降低农药残留与改善豆类消化?

在访谈中,卡茨博士还分享了一些实用的饮食技巧,例如如何降低某些水果与蔬菜的农药残留,以及如何减少豆类和扁豆导致的肠胃胀气。这些详细内容可在《Vital Signs》节目“Cut Disease Risk Through Diet”中观看。

透过简单的健康原则——戒烟、运动、选择真正的食物,卡茨博士认为,我们可以大幅降低慢性病风险,并改善生活品质。他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关键不在于最新的饮食潮流,而是回归人类祖先的自然饮食模式。

(本文根据EpochTV节目《Vital Signs》整理)

责任编辑:李心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