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云林美术协会春游 五元两角的诗意写生之旅

云林美术协会在古坑五元两角写生活动。(廖惠村提供)
人气: 831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25年03月12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台湾云林报导)春天刚到,草岭石壁社区的竹林仍透着一抹冬日的凉意。3月7日清晨,云林美术协会的二十多位艺术家踏上这片梦幻之地,展开一场与自然共鸣的写生之旅。五元两角——这个名字带着童趣,却藏匿于云雾缭绕的山林之间,仿佛是画家们的世外桃源。

当天上午十点,车队缓缓驶入景区,一阵清新的竹林香气扑鼻而来。远处,层层翠竹在雾气中隐现,时而透着微光,时而幻化成淡墨渲染的意境。画家们卸下画具,三五成群地在木栈道、竹亭、溪畔寻找最合适的角度。他们以画笔捕捉这一刻的美,让光影、雾气与竹林交织成画布上的诗篇。

云林美术协会的二十多位艺术家踏上这片梦幻之地,展开一场与自然共鸣的写生之旅。(廖惠村提供)
画家们卸下画具,三五成群地在木栈道、竹亭、溪畔寻找最合适的角度。(廖惠村提供)

五元两角:艺术家的灵感之地

古坑五元两角,这座隐身于草岭山中的秘境,因其独特的竹林景观与幽静的氛围,成为艺术家眼中的理想写生场域。这里的竹林姿态各异,苍翠挺拔的枝干在雾中勾勒出层次分明的绿意,随风摇曳的竹叶则仿佛低语着岁月的呢喃。溪水轻盈地流淌于山径旁,时而清澈如镜,时而随着微风泛起粼粼波光。

画家们被这片诗意的风景所吸引,或端坐于竹亭中,细细勾勒着眼前的景致;或站立于山径旁,以水彩泼洒出竹林的灵动气息。水墨、油画、水彩、素描……不同的媒材在这片天地间交错呈现,各自诉说着画家们的心境与感受。

古坑五元两角,这座隐身于草岭石壁社区的秘境。(廖惠村提供)
水墨、油画、水彩、素描……不同的媒材在这片天地间交错呈现,各自诉说着画家们的心境与感受。(廖惠村提供)

创作的瞬间 笔尖下的山林诗篇

在竹亭内,画家凝神细绘,她的画布上,一座亭台渐次显现,墨色晕染之间,流露出山雾弥漫的氛围。不远处,几位画家并肩坐于石阶上,专注于勾勒竹影婆娑的景象。有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着竹林深处的步道,有人则用渲染技法展现浓雾袭来时的朦胧美。

“梅樱斗艳,在风雨后虽已熄灭,但在我心中还动荡不停。”画家刘晓灯感慨道。大自然的变幻无常,让艺术家得以用画笔封存稍纵即逝的美。即便春樱经历风雨后逐渐谢幕,那份曾经灿烂绽放的记忆,仍能透过画笔重现于世人眼前。

画家们的作品各有千秋。有的展现出竹林的细腻笔触,细微到一片叶子的光影变化;有的则以奔放的色彩挥洒大自然的律动,让竹林、凉亭与蜿蜒小径融合成一幅悠远的画面。一幅幅作品映照出画家的心境,也让这片竹林更添诗意。

五元两角,艺术家的灵感之地。(廖惠村提供)
“梅樱斗艳,在风雨后虽已熄灭,但在我心中还动荡不停。”画家刘晓灯感慨道。(廖惠村提供)
即便春樱经历风雨后逐渐谢幕,那份曾经灿烂绽放的记忆,仍能透过画笔重现于世人眼前。(廖惠村提供)

云林美术协会:三十载的艺术深耕

云林美术协会作为本县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团体,创立至今已逾三十年,拥有超过130位会员。协会的展出作品涵盖水墨、油画、水彩、素描、书法、胶彩、雕塑等多元媒材,会员们不仅致力于个人创作,更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推广活动。

这次的写生活动不仅是一次创作之旅,更是一场艺术交流的盛宴。画家们相互欣赏彼此的作品,交换技巧与心得,从彼此的画笔中汲取灵感,丰富自己的创作语汇。当午后阳光渐渐洒落竹林,画家们纷纷完成作品,带着满满的收获与喜悦合影留念,为这趟充满灵感的旅程画下美好的句点。

画家们相互欣赏彼此的作品,交换技巧与心得,从彼此的画笔中汲取灵感。(廖耀兴提供)
画家们的作品各有千秋,有的展现出竹林的细腻笔触,细微到一片叶子的光影变化。(廖惠村提供)
这次的写生活动不仅是一次创作之旅,更是一场艺术交流的盛宴。(廖惠村提供)

艺术与自然的共鸣

在这片宁静的竹林间,艺术家们用画笔记录下光影流转的刹那,也将心中的感动转化为画布上的诗篇。这场云林美术协会的春日写生之旅,不仅让艺术家们得以亲近自然,更透过创作诠释了山林的静谧与灵动。当最后一笔色彩落定,这片竹林便不仅仅是眼前的风景,更成为画家们心中永恒的艺术记忆。

画笔或许无法停住时光,但它能将瞬间的美好长存于世,这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云林美术协会不懈追寻的初心。未来,艺术家们仍将持续行走在大自然与画布之间,继续创造更多令人动容的作品,让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风景成为心灵的诗篇。

这场云林美术协会的春日写生之旅,不仅让艺术家们得以亲近自然,更透过创作诠释了山林的静谧与灵动。(廖惠村提供)
画笔或许无法停住时光,但它能将瞬间的美好长存于世,这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廖惠村提供)
在这片宁静的竹林间,艺术家们用画笔记录下光影流转的刹那,也将心中的感动转化为画布上的诗篇。(廖惠村提供)

责任编辑:黄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