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胡乃文开讲】

中药效力变强有诀窍 加工过程很重要

文/林一山、胡乃文(中医师)

很多中药材都需要经过特定的加工过程,才能转化为具有理想疗效的中药。 (Light Stock/Shutterstock)
人气: 46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很多中药都不能直接拿来就用,需要经过特定的加工过程,才能提升药效、降低毒性、减少副作用,也使药材容易保存。

这种把中药原料变成治病良药的工艺,叫“炮制”。炮制不只是加工,更能打造药材的最佳状态,以调整药效和吸收。它包括火制、水制、水火共制,剂型选择及煎煮方式都需根据不同病症调整。

中药3炮制方法

(一)火制

有锻、煨、炙、炒4种方式,其中炒制比较常用。

锻:直接用高温烧。

煨:像烤番薯一样,把药材放在热火灰里烤。

炙:用蜂蜜或盐等来炒药材。

炒:直接干炒。

(二)水制

用水来处理药材,包括浸渍、泡、洗等方式,将药物放在水中浸泡或清洗,也可以用酒、醋等代替水炮制。

(三)水火共制

水和火双管齐下,例如隔水,以及直接放在水里煮。

中药3大制药方式

中药的制剂方式会影响药效,而不同的药物均有不同的制剂方式。中医古籍《本草纲目》中说:“凡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汤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之。”

意思是有些药物适合制成丸剂,有些适合制成散剂,有些适合水煮,有些适合用酒浸泡,有些适合煎成膏,有些药物可以同时适用多种剂型,有些则不适合入汤或入酒,剂型应该根据药物的性质来决定,不能违背它。

(一)丸药

适合舒缓慢性病情,能够驱散风寒,缓解慢性病,打破身体里的积聚硬块。若治疗肺和心等上焦的病,丸药会做得比较小,同时使用稠面糊或面泥来包裹药物,使药材不能迅速溶解,延长药物在肠胃中的停留时间。

若治疗膀胱、肾等下焦的病,在制作丸药时,会制成较大、较硬的药丸,使其在肠胃中停留时间较长。

若治疗脾、胃等中焦的病,丸药会做得比较小。

在中医中,上焦、中焦、下焦统称三焦,是将人体分割成上、中、下三个生理病理区域,人体重要内脏器官分别辖于这三个区域之中。

(二)汤药

汤药是治疗大病的首选。宋代名医李东垣曾经说过:“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意思是汤药有“荡涤”的作用,可以将体内有害的东西清理干净,所以适合用来治疗比较严重的疾病。

汤药能够快速清理五脏六腑,有助于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亦可以帮助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汤药能够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使身体回复健康状态,药效发挥得快而且力量强大,因此能够迅速改善病情。

不过,由于汤药的清理能力强,有时可能会对脏腑造成较大影响。例如,有些人饮少量汤药,便可能会腹泻,代表荡涤作用过大。对于这种情况,可能需要转用丸药或者散剂来治疗。

(三)散剂

对于散剂,李东垣说:“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意思是散剂具有发散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急病。散剂能够快速发散体内的邪气,特别适用于刚刚发作的急性病。

散剂通常是将药材磨成细粉,然后用热水冲开饮用,例如“银翘散”就是一种常见的散剂,可有效治疗感冒。散剂适用于对抗由风、寒、暑、湿、燥、火等外来因素引起的疾病,即中医所讲的外感病,或者流行病。

中药炮制3大作用

药材炮制是中医的重要技术,通过不同方法炮制,达到以下三种作用。

(一)调整药物功效,使其更适合治疗特定病症,例如:

酒制:使药物向上走,适用于头部、胸部等部位的治疗。

姜制:具有温散的作用。

蜜制:能缓和药性,补气补内脏。

(二)让药材更好地被人体吸收,例如米泔制、乳制、黑豆甘草汤制。

米泔制:以洗米水制药,有润滑作用,减少药物的干燥感,帮助中和吸收。

乳制:用牛奶或母乳来制药,去除药物的燥性,润枯生血,减少刺激性。

黑豆甘草汤制:用黑豆和甘草浸泡药材,解药材的毒性,达到中和效果。

(三)去除药物的劣性,例如用12岁以下男童小便来制药,可以降低药物的劣性,并有往下行的作用。

另外,去除药物中会引起不良反应的部分,例如,去除葫芦瓜的瓤以防胀气,去除麦冬的芯以减少烦躁感,去除莲子心以减少苦味。

让中药发挥最大效果

如果要令中药发挥最大的效果,煎药时间长短与方法都很重要。中药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用气”的药

这类药物只需要短时间烹煮,让它们的气味释放出来,适合治疗需要发散的病症,如发汗解表,疏散结伏。

例如,桂枝汤的药效是靠桂枝的香气来发挥作用,可用于外感风寒感冒。桂枝汤的药材包括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以前要用嘴咬碎,现代可以用打碎的方式,令药材更快释放香气。

(二)“用质”的药

这类药需要慢慢熬煮,煮得越久,药效就越容易深入身体,适合调理深层的疾病。但如果煮太久,发散的效果就会变差,比如一些补肾的药汤。@◇

身处纷乱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观赏视频

责任编辑:李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