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3月01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台湾澎湖报导)“如果我的画能让离乡的人,看见这些景色时心头一暖,那就值得了。”
这句话,道出吕国正创作的初衷。
吕国正,身处新竹科学园区的科技人,却也是一位热爱水彩的业余画家。这个新年,他回到故乡澎湖,带回的不只是亲情与回忆,还有画笔,将自己熟悉的巷弄、街景、一砖一瓦,一笔一笔地留存。
这次,他选择画的是将军澳屿——一座曾被忽略,却拥有独特风情的小岛。当他将这些画作分享到社群媒体后,立刻引起热烈回响,许多在外打拼的澎湖人纷纷留言:“看到这些画,感觉闻到了咸咸的海风。”
对吕国正来说,这些画不只是风景,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将军澳屿的独特魅力——被遗忘的小香港
“如果你要找一个有特色的澎湖小岛,将军屿绝对是其中之一。”
澎湖拥有众多离岛,七美有双心石沪,望安有花宅古厝,吉贝则是沙滩与水上活动的胜地,然而吕国正认为,将军澳屿的独特性,远超过这些知名大岛。
将军澳屿,过去曾是繁华的渔港,有“小香港”之称。由于经济兴盛,当时的居民盖起一栋栋楼房,形成了如今岛上的巷弄风貌。“这里不像三合院那样低矮,而是充满高低错落的建筑,这种密集的房屋排列,让巷弄变得特别有层次感。”
巷子里有光影交错的变化,巷弄的尽头,往往就是一片蔚蓝的海洋,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吕国正表示:“这就是为什么我想画这里。它的巷弄是活的,不只是冷冰冰的建筑,而是一种延续的生活记忆。”




画笔与记忆的交织——巷弄里的故事
“我喜欢街拍,我的照片几乎都有‘人’,这次的画也是一样,我想让这些巷弄充满故事感。”
在将军澳屿的三小时里,吕国正穿梭于大街小巷,手持相机,试图捕捉巷弄里的日常。他拍下了一位正在种菜的阿婆、在港口边杀鱼的越南籍外劳,以及那些静静矗立、被岁月洗刷的老房子。
“如果只是单纯画风景,那画面很难有故事性。我希望这些画,能让人感受到这里的温度。”
他特别喜爱拍摄与画出“通向海边的巷弄”,那是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受。“站在高处,往巷弄里看,海就在尽头闪耀着光芒。这种层次感,让画面有了深度,也让人忍不住想走进画里,沿着小巷一路走到海边。”






水彩与澎湖的共鸣——奔放的色彩与光影
“澎湖的天空蓝得特别纯粹,房屋的色调随着海风与岁月而斑驳。”
这次的画作中,吕国正采用了更自由奔放的色彩。“以前我的画会比较拘谨,这次可能是受到去年去越南旅行的影响,那里的美术风格让我开始放开对色彩的限制。”
“澎湖的房子,大多是水泥建筑,原本颜色并不特别抢眼。我在画的时候,会让它的色调更饱和一点,比如黄色的墙就让它更亮,甚至有些建筑我会故意跳色,让画面看起来更有层次。”
“还有光影的运用,我会强调光线洒进巷弄的感觉,让整个画面更有节奏感。因为光,才是让画活起来的元素。”


科技人的画笔——理性与感性的融合
作为科技人,吕国正的画风是否受到职业背景的影响?
“学工科的人在画画时,的确比较难放开,因为我们的训练都讲求效率与精准。透视、结构,这些是科学,是不能乱来的。”
他举例,在画巷弄时,建筑的透视一定要准确,否则画面就会失真。然而,当技术稳固后,他也逐渐学会在画中“留白”,学会用感受去捕捉画面的氛围。
“在科技业,我需要数据和精准,但在画画时,我学会接受不完美,学会感受。”


画笔下的乡愁——将澎湖记忆留住
“我一年大约回澎湖四次,每次都会待上好几天。这么多年来,我已经习惯这种离乡与回乡的感觉。”
离乡多年,吕国正早已接受了这种漂泊的现实。然而,他透过画笔,将记忆留存,让自己与故乡的连结不曾中断。
“画这些画的时候,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条巷弄里,闻到海风的咸味,听到船只靠岸的声音。我希望,这些画能成为一种桥梁,让更多人看见澎湖的美,也让离乡的人,感受到一丝温暖。”
这次的六幅画作,成了他对家乡最深情的告白。
“我不是机器人,我画的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那些巷弄里曾经有过的故事和情感。”
澎湖的巷弄,在他的笔下,成了一幅幅温暖而动人的画面。



责任编辑:陈玟绮